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标语

商标语用功能举例汇总三篇

2022-05-21 12:22繁星中文网

商标语用功能举例汇总三篇

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理工大学相关课程的论文是学生们在课程结束以后应该要进行的工作,下面理工大学课程论文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摘要]

  在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时,文化冲突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谈谈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国际商务交流文化差异

  在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在从事国际商务交流时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这就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alence)”。语言(Language)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对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由于缺乏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所导致的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被称之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本文所谈的文化差异不是指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是指说话人未能按照西方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就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这一现象,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活习惯的差异

  1.称呼与打招呼

  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和招呼与我们的习惯差异极大。比如:小孩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汉语里,我们常用“老师、经理”等这些表示职业的名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正确的说法是Mr、Mrs、Miss与姓(名)连用,以示尊敬或礼貌。我们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时,一般用语“吃过了吗?”、“上哪去?”等,而英美人的问候时常用 “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 “Hello!”或 “Hi!”。

  2.寒暄与道别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结婚了吗?”、“你每月能挣多少钱?”,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常会说“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在西方文化中“It’s fine,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是寒暄最频繁的用语,如果英美人听到“You are fat.”、“You are so thin.”这样的话,会感到尴尬的,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接电话时,我们常问“你是谁?”,而英美人通常是先报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单位名称。我们寒暄之后的道别,主客人常说“请留步”、“走好”、“慢走”, 而西方人这时常会微微一笑,并做一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 you later.”。

  3.赞扬、祝贺和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视“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向我们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我们习惯答道“Where、Where.”、“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而西方人习惯以“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的方式来接受。又如:我们通常在别人提供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Thank you!”在英语中是无处不有。再如:英语中的“Please”也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如让别人先行或上下车时,常说“After you.”,在餐桌上常用“Help yourself.”。

  二、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1.数字的文化差异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三元”、“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 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以 “7-Up”、“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等地含有“巫术”之意。

  2.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可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非常丰富。我们即要注意观察其本身的基本词义,也要留心它们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漂亮,而西方文化中常说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西方人常说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white men(有教养的人)、white day(吉日)、white market合法市场、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 西方文化中black是基本的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black mail(敲榨)、black dog(沮丧情绪)、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权势、威严,而西方文化中的yellow带有不好的象征。如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的);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幼稚、没有经验、妒忌。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常说blue blood (名门望族)、blue laws(严格的法规)、blue 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blue talk(下流言论)、out of the blue(突爆冷门); 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可代表女性,西方文化中常用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the pink of politeness(十分彬彬有礼)、 apink-collar worker(高层次女秘书)。

  3.习俗和信仰的差异

  东西方习俗和信仰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喻体构成的比喻,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使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以as … as 为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穷)、as lucky as dog(幸运)、as mad as a March hare(匆忙)、as proud as a peacock(傲慢)、as busy as a bee(忙碌)等。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种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三、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使人们在意识、行为等多方面形成差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主要原因。

  1.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它与价值观念的联系密切的,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每一种文化对事物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神话传说中表示“邪恶的怪物”。

  2.逻辑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既然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那么逻辑思维模式就必然存在差异。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而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它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固定的信条。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注重逻辑和分析。如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two”。

  3.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使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方法就是“入乡随俗”的原则。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而表示一种友好,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

  4.语用的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解释通常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这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的定条件加以解释,如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常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其后果有时会非常严重,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又如:要将我国电影的“金鸡奖”译成Golden Cock Prize,就会产生奇异,cock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之意,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再如,将“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其语义信息虽对等,而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的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有哪个消费者愿去购买“White Elephant”的电池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了限制。我们研究其现象,是为了澄清“信”与“美”、“同”与“异”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交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理工大学课程主题论文

  论文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理工大学课程主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摘要:

  本文就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建立数字化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搞好教学的互动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学习方法;信息道德

  一、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的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需不需要建立一个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群体教授内容是不是应该不一样,怎样做才能更适合面对的群体?怎样与各种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授课内容与社会上计算机考试内容如何协调等问题?怎样提供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环境?需不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逐步加以研究、探讨并解决。目前,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首先加以解决,才能搞好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使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1.建立与专业结合的课程体系

  显然,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一样的,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其深度和广度都是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即使这样,我认为基础教育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因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教授的课程只能是彼此独立的、割裂开来的,对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是不利的。大家知道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都较为广泛,而不仅仅限于打字、文档处理,因此在计算机技术与相关课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而且是动态的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课程体系还应该体现不同专业的特性,例如学习语言类的学生,应该侧重语言方面的培养,结合当前机器翻译、语言数据库等相关内容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这样除计算机基础文化课外,还需要开设的课程应该包含“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可结合具体的专业讲授,其深度应该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浅一些。当然课程体系的建立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况,需要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给予支持,还需要与目前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等等,但建立的课程体系必须从实用出发,因为惟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

  课程体系的建立,还要考虑到学时问题。因为每个专业的学时数国家都有明文规定,因此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时,这样就要求我们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化,又要考虑将其精炼、概要,使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的培养,既对计算机技术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又结合本专业学到了基本的技能,为将来的再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动态性,即能随着本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课时。当然课程体系相对稳定是必须的,但应该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手段、技术的更新对专业、行业的影响,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定,必然产生学生走入社会时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现象。

  2.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要想搞好计算机的基础教育,除了建立好一个与专业结合好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自主学习的平台,以弥补课时不足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各个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网,并且也都搭建了各自的教学平台,因此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的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平台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首先,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尤其是在文科院校,学生学起来较理工的学生要理解缓慢得多,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其方法要从实例出发,首先提出实例,然后对其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得到结论。因此这个过程教师如果只讲解一次,那么学生可能不会全部理解和掌握,因此需要多次重复学生方能全部掌握。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教授起来会觉得了然无趣,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将其过程录制下来,添加必要的多媒体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一个加进了互动环节的多媒体课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去看、去学、去操作,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在学习模仿中掌握所需要的知识,而且通过这样一个环境也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没有教师的直接面对,学生完全靠自身的努力来掌握所需的知识,这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其次,在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授的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表明,人通过眼、嘴、耳三个器官来取得知识的效率是不一样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三个方面的优势结合,使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知识的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应鼓励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有关这个问题,本人会在后面继续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3.协调计算机教学与社会考试的关系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获取计算机证书的一个目的。学生之所以参加社会上的相关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是为将来应聘工作取得一纸证书。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由于课时紧张而考试内容又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范围,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个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将来就业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长春计算机基础教育年会上,各地方省市的院校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一方面我们教学的课时数较少,无法教授考证所需的全部知识:另~方面考证中的部分内容是纯理论的,与我们以应用为重点的教学方法也不相符。但我们不能将教学工作因此就转向为考试服务,对考试的内容我们课上不能讲的,可以利用校园网这个资源来完成。首先,条件较薄弱的院校,可以直接将相关的内容挂到各自的校园网单位的主页上;条件较好的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学习系统,通过网络教学补充教学课时不足,拓宽教学内容,补充考证所需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补上相关的课程。

  二、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但在大学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即要传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要获得点金术,而非金子本身。如果老师教会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可能比直接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当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应用角度出发,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1.面向应用的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的群体是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因此教授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实用,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教学中教师应该能紧紧抓住当前社会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设新的计算机课程来取代已经过时的内容,并且要考虑到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然这是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但绝不能因为硬件设备等原因就忽视传授新的技术、新的信息理论。

  过去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展开的,搞的是一言堂。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做调整。从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研究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对架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负面影响,因此确定新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研究课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的理解能力上是有区别的,教授他们的内容必须从应用角度出发,以案例驱动方能奏效。当然案例提出的方式有多种,但如果是教师直接将案例提出,并解决问题似乎又过于直白,因此我们可以以案例方式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进来,由学生完成这些案例。接着教师就学生的优缺点进行讲评,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教学的效果会好于“一言堂式”的讲课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拉得更近、更平等,并且增加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地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仅如此还要积极采纳好的建议,改正教学中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能与我们切实做到平等,改善教学氛围。

  当然,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平等而忽视必要的制度。对学生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对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亲和力、有激情,这样学生才能被感染,乐意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2.建立数字化学习系统

  现在提倡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但面对不同的对象如何进行整合、使用何种手段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系统,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究。使用数字化的学习系统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我认为建立数字化学习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慢慢地形成一个成熟的学习系统。但在开发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满足专业要求

  为什么要强调适合专业呢,主要原因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导向等都是不同的,研发适合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否则研发出来的东西他们不用就没有意义了。如针对文科学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应添加实际操作的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操作、练习。

  (2)注重方式,适合学生学习

  由于专业不同,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同,因此挂在网上的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方式必须认真研究,找出适合的方式、解决的手段。当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方法会有所不同,但还是应该潜心研究找出他们的共性,同时可以使我们的课件制作工作量减少。

  (3)要有较好的信息反馈系统

  一个好的学习系统应该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将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架构他们的自主学习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社会需要他们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大学时代正是培养他们这些能力的最后关键时期(中学时代由于高考等学业的压力使我们的学生错过了最好时期)。

  (4)随时更新

  由于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是越新颖越有趣越好,因此提供的环境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还应结合社会上的新技术、新知识,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与现实接轨,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到最新或较新的知

  3.建立互动的教学环境

  文科计算机教学与理工院校的学生理解能力上是有区别的,因此理工类的教师在备课、讲课时都必须从应用角度出发,以案例及任务驱动方式进行。

  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年代末期出生的,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较多,思想也相对较活跃,因此如何能正确引导、与学生互动就成为教好计算机基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能解决好,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学生学习实际上是被动式的,缺少主动学习的环境,无法架构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建一个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1)启发式教学

  这个提法似乎有点老生常谈的意思,但真正做到却非常不易!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各自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启发的方式也必然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需研讨的问题之一。

  (2)转换教学方式

  文科外语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我认为应模仿外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除了教师讲课外,还应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主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先积极地引导,积极地准备,尝试让学生结合专业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活动主体。这种互动的教学形式,不仅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有利,并且能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的认识、认知方式,帮助他们架构科学的知识结构。

  创建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参与能力都得到了极高的发挥,因此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不会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批判,反而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当然还需要我们积极地引导,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得到发扬,创新意识获得培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再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意识。


理工大学论文

  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大家知道应该要怎么编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吗?下面理工大学论文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 企业 家与国际上的CEO一样,在战略制定和选择方面面临着一个突出 问题 ,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地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而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制定与实施成功与否,其核心就是构建与实施动态战略管理。那么,什么是动态战略管理?动态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既定 发展 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前提下,围绕战略调整的 影响 因素与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战略资源与能力的提升,所进行的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和制定新战略等方面的活动;同时运用动态战略评估与调整的方式对原有的战略进行动态管理。因为动态战略管理是动态环境下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点和战略管理的基础。

  一、影响企业战略调整的因素

  战略调整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过去选择的 目前 正在实施战略方向或线路的改变。原有选择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等情况时,会提出调整问题。不论缘自何种原因,企业能否及时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决定着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水平。

  战略调整作为企业实施动态战略管理的追踪决策。这种动态战略管理受到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家的行为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企业核心能力

  改变或调整企业的经营领域或方向,首先需要 分析 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况。在竞争市场上,企业为了及时实现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甚至无法模仿的某种特点。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争取更多的市场用户,同时也是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我们认为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能力不仅超越任何产品或服务,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内任何业务部门。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产品或服务都长。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所以能否建立比竞争对手领先的核心能力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建立并维护核心能力,才能保证公司的长期存续。核心能力是未来产品开发的源泉,是竞争能力的根。

  2、企业家的`行为倾向

  作为动态战略管理的追踪决策,战略调整和企业其他类型的决策一样,受到企业家行为特征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动态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调整是企业家行为选择的结果。

  因为企业是在企业家的领导下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对企业的绩效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行为选择,企业行为选择不仅是企业家行为选择的直接映照,甚至是企业家行为选择的直接结果,从而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行动是否有意义。企业经营领域与方向的选择或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企业家个人的事,因为在企业重大决策过程中最终的方案确定主要是企业家的职能。其次,企业家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员工的行为能否转变成对企业有效的贡献,而且其行为倾向也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的选择。企业家对员工的影响一方面要通过日常的直接管理,更多的则是通过塑造一定的企业文化来完成的。

  企业家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以及战略调整的影响还可以从企业家行为特点对企业行为选择影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企业家行为长期化或短期化的特点会影响企业是强调现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还是偏重未来经营能力的再造或创造,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偏好不仅会影响企业对不同经营领域或方向的评价与选择,而且会影响企业在既定方向下技术路径与水平以及职能活动重点的选择,从而不仅影响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而且影响企业在适应过程中活动的效率。

  3、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或企业家行为选择结果的企业战略调整决策必然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些观念和准则的特点可以透过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行为而得到表现。因为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着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战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影响着企业员工、特别是影响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与企业战略制定或调整和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其他工具相比,文化的上述作用的实现不仅是高效率的,而且可能是成本最低、持续效果最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为 经济 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企业动态战略管理模式

  通过 分析 企业战略调整的 影响 因素,我们就应建立动态战略管理模式,采取这些 方法 充分发挥动态战略管理的作用,从而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建立动态战略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以及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工作作为保障。下面我们依次描述这些方法。

  1、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与 应用 将是大势所趋。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 研究 是企业动态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动态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 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 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动态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评价和战略调整,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2、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 内容 :

  第一,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 发展 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第二,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第三,管理的实时性。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3、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在动态战略管理的 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行政和操作角色扩展到了战略角色。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招聘、培训等工作内容,而是被整合到企业的战略、运营等流程中去,并承担起新的职责。这种新的角色定位使人力资源部能够为组织的战略和运营配备合适的人员,使整个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获得提升。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应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职能:

  第一,参与战略规划。人力资源部门在参与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了解整个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下一阶段的战略 计划和预定目标;实现这些战略和目标的具体计划;公司在下一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及这些人员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充分掌握战略信息后,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紧紧围绕战略和目标展开工作,同时围绕战略目标应对现有的员工重新评估,并根据情况聘请新的专业人才,或者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适应新的战略规划。

  第二,参与组织再造。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就是对组织内容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经理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一起,重新规划组织构成;重新在岗位之间分配任务;找到对组织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岗位,并配置合适的人才,这样才能构建起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第三,参与运营计划。人力资源部在有动态战略管理能力组织中不仅要求为战略和运营配备人员,还要参与运营计划,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估,并对其绩效作出评判,还要对人员的去留以及是否调换工作岗位,或者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与制定战略与战略规划、组织再造、运营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这种新的职能也为提升组织的动态战略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程改革论文

  引导语:为了符合教育进程进行课程改革,而怎样写一份有关课程改革的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趋紧密,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282.

  [2]许文鑫,王菲.基于耦合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6,02:39-42 48.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4]曹勇.浅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23-125.

  [5]曾播思,徐焰.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03:121-124.

  [6]刘军,邢蕾,李柏忠.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