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古船张炜的名言名句

2023-10-26 05:01繁星中文网

古船张炜的名言名句

张炜的名言名句

  1. 文学面对的是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一颗心,是这二者。不然就会哼哼唧唧,为风头、为卖而写。

  2. 文学写作无非是这样:用文字组成意趣,它一句话的巧妙,思想的深邃,着一字而牵连大局——这一切都得慢慢想才行,要一直想好了,再记下来。这个过程太快了不行。速度快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催促和破坏思想了。

  3. 第一流的作品,从来都是来自于作家的灵魂深处,是一个作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文学从来都是和生命、和灵魂里的深爱丝丝相连的,只有心怀责任,体恤弱小,才会有写不完的牵挂,产生源源不断的感人的文字,才算是一个作家。也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会让人尊敬和迷恋。

  4. 凡是好的作品,它必然要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就是说要让人向善,而不是向恶。

  5. "文学梦"不要简单的和经济指标联系在一起。

  6. 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功利化,(使得)感动是没有用的,审美是没有用的。一切都要快速变现。无孔不入的腐蚀、解构着文学艺术。

  7. 伟大的鲁迅今天成为了“儿童不宜”的作家,实在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8. 一个民族文学的衰败,不是文学本身的.衰败,是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衰败。

  9. 任何都无法凭个人的努力放慢生活的脚步。

  10. 崇洋媚外是一种劣根性。

  11. 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

  12. 作家,尽量理解和靠近诗和诗意,是重要的事情。离开了这种理解,很可能一直徘徊在文学大门之外。

  13. 文学的关怀力,文学的表达,和新闻写作大有不同,甚至有本质区别。文学不是再现生活,也不是“高于生活”,压根就是作家心灵的个性产物。

  14. 文学边缘化的呼声那么高,可是文学怎么会边缘化?现在它边缘了,那它何时又中心过呢?文学进入心灵,它的位置没有变化,将来也不会。

  15. 不应该把懂英文当成重要的文学条件。对作家来说,心灵仅仅连接的只是一种地域语言。文学是心灵的问题。掌握了强势的语言,不等于自己的文学就强了。懂了外语,还要看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如何,对文学的敏感度如何,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16. 真正优秀的作家,不会站在平庸的开阔的地面,而只能站在一条非常狭窄的地带,这个地带容纳的人是很少的。

  17. 许多书不感人,是因为作者失去了感情。作家最要紧的是诚恳,要质朴。作家的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辨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明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18. 一个作家文字的漂亮与老到,并不是最难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旦文字间出现了疲惫,作家这个职业就有些危险了。

  19. 通俗的娱乐,只是休闲之物,不必放在课本里作为语言和艺术的范本供人学习。但雅文学是高度的艺术和思想,读者必须怀着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才能进入。但进入之后,它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还有愉悦,却会比一般的娱乐品强上十倍。

  20. 也许有人认为有钱就有幸福,但是很多人却因此格外地不幸福。钱也可以用来鼓励坏的事情。坏人有一块钱,可能没有力量去做坏事,但是有了1000万呢?坏人越有钱,做坏事的能力就越大。

  21. 我在写作的时候,总有另外一个“我”,在高处、在遥远的地方注视我,我就为了让另一个“我”的满意,而努力工作。

  22. 只有个人的才是大众的,因为大众想看的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倘若是和大众一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读你的书呢?

  23. 作家要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敏感和投入,这是创作的根本动力。

  24.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被统统关在经典之外,这是非常可怕的。

  25. "文学梦"不要简单的和经济指标联系在一起。如果把梦想简化为产量、传播范围、影响,那这个梦只能是一个"恶梦"。

  26. 如果一个作家有过多的理性,让理性伤害了诗性,那理性也是二流的。

  27. 一种美好的语言,丝丝入扣的语言,对大多数非职业写作者来说,几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语言的关头难乎其难,这不仅需要天赋,也的确需要漫长的训练。

  28. 读文学作品,一般而言关注的重点不是它的情节,而是细节;不是中心思想之类,而是它的意境;不是快速掠过句子,而是咀嚼语言之妙;不是抓住和记住消息,而是长久地享用它的趣味。

  29.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30. 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31. 作为一个作家,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那么他就要用这支笔表达自己,展现他一生的使命。

  32.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

  33. 文学到了最后,就像时代列车上的一件行李,随时都可能被扔下来。实际上文学是远远大于这辆车的。

  34. 文学一路走过来,变得越来越吵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向内转,而不是向外扩展。人的心理空间慢慢在增大,但外部世界正在逐步压缩。

  35. 文学写作离开这种孤独、寂寞、独自徘徊、危机感,甚至是非常尴尬苦涩的个人环境,不可能出现卓异的、与众不同的神秘的思维。

  36. 网络时代是一把双刃剑,两面都割,不能简单化地贬损网络时代,说得一无是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对创作造成的一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37.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阅读的潮流,不该简单地批评、批判,但任何东西一旦形成潮流就值得警觉。我的经验是,阅读不要从众。迅速跟众人达成共识的作品,很可能是平庸的。

  38. 散文不是虚构品,它有话直说。一个作家如果连基本的质朴、勇气、天真和坦诚都没有,他可能到不了最高境界。

  39. 文学中的一些共同元素,如普世价值、具有思想和文学含量的东西等,它们会被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时代的人普遍接纳和容易理解。

  40. 就如同一个人迎着寒冷的北风向前赶路,半路上有一杯酒,喝了会温暖自己,但没有这杯酒仍会不停顿地往前赶。喝了这杯酒固然好,但不能醉,不能把获奖当作最高标准,这只是个小小的庆祝宴,是文学本身之外的事。评奖活动更像是一次节日,当然,能以此引起普通人的关注也是有意义的。

  41. 倘若一个民族走到了一个小时代,没有信仰,没有宗教,什么都不认,只认一个钱字,那么这样的时代也就很可怕了。

张炜的故事

  获得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得主的张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张炜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当“淡定”遇上“抉择”

  “云淡风轻”,这是张炜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话不多,当你恨不得想倾听她的所有故事时,她却浅浅一笑:“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每天在坚持自己的事情吧。”但如果你认为她只是个温柔如水的女子,那就错了。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她会朝着目标一直走,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爱钻牛角尖”。

  她的第一个选择,是从“顶着光环”的临床转向了“比较冷门”的药理。“我发现很多病人出院时只是有好转,并没有完全治愈,所以想从源头上去寻找方法。”

  一头扎进药理界,得到了美国知名教授的青睐,前往耶鲁学习工作8年,这是一条足以令所有人艳羡的“阳光大道”了吧?但她却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另一个抉择——接受了母校河北医科大学的邀请,回国发展。

  “我有自己的理想。美国条件很好,但是工作需要跟着老板走,想做自己的事太难了。”张炜一直向往中医,想传承古老的精粹,结合进自己的研究中。

  只有丈夫知道看似文弱的她内心有多坚定,陪她一起回了国。她加入了心仪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带了课题组。如今,看着亲手组建起来的实验室,张炜才真切地感受到“回到了家”。

  “高冷”界的'有心人

  “对于‘谷氨酸受体’,我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但还是不断地有新发现出来。它太神奇了,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谈到自己的领域,她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开心,话也多了起来。

  这是个在外行人看来实在“高冷”的领域,她却乐在其中。

  “我喜欢较真,在做不出来东西的时候,总会一直问为什么,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张炜在自己的领域里成长得很快。

  美国导师也因为她在读博期间就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我喜欢这样勤奋的人。”每每想到导师这句短短的赞美,张炜内心就会多一份动力。

  翻过了很多奖项的高峰,张炜的日子却一如从前,看文献、查资料、做实验。她每天都跟着时间的脚步工作着,“滴答,滴答”,日子慢慢的,脚印深深的。

  清晨四五点钟,天还只是蒙蒙亮,张炜就已经坐在书桌前翻起了资料,这时候是她最好的状态。晚上照顾孩子睡着后,她也会再看会儿文献,才能安然入眠。“工作让我很快乐,偶尔全家也会一起去爬山,去户外,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

  做基础也有“春天”

  “我们就是为临床大夫服务的。”张炜一字一顿,话语朴实而谦逊。

  只是谈到这里,她还是略显无奈。“在国外,‘脑研究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国的基础性研究还是欠缺些。”或许人们的成见在于,基础科学有点枯燥,更有人说它没有应用科学“吃香”。

  有些人会问张炜这样的问题,“当你日复一日地埋头做实验,还不会被人知晓时,会不会觉得不值?”

  面对很多人的关心或是质疑,张炜都只是抿嘴一笑,“我相信我们做基础的也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或许我得奖就是一个证明。”

  她还是静静地坚守在自己的位子上,在心里描绘着属于自己领域的未来世界。“我也有小‘跨界’,这是我们以后发展的方向。”张炜会将感兴趣的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希望把基础的路子做得更宽。

  “好好做研究,好好带学生。”成就只是过往,她的目光只盯在前方。

  做基础也有“春天”,只是这里需要的正是张炜一般平和而执著的人。她诠释了这样一句话:无论世间他物如何变幻,只要走好脚下的路,成功便会不期而至。

张炜《声音》的阅读答案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人阻拦她,她就说:“不怕,不怕,我到年都十九了!”妈妈脸一沉:“十九了更不好!”二兰子把一截草绳儿往腰上一扎,提起镰刀说:“我去!我去!我偏去嘛……”

  她这句话里带着怨气。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谁愿跑路怎么的!她觉得妈妈太不体谅人。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那尾音儿。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她挥动着镰刀,胖乎乎的手脖儿在绿草丛里一掩一露,像一截儿洗得白嫩嫩的藕。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她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

  “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

  10.二兰子为什么“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4分)

  11.简析二兰子在听到“大姑娘睐……小姑娘睐……”的喊声后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12.二兰子的呼喊声“大刀睐……小刀睐……”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老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鹤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猾。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他们喝山溪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一大盆热水洗。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是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生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客人玩得时间晚了,就在这儿吃饭。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它们就象老人的一群孩子,有时孝顺,有时顽皮。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整洁。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象猫们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问寒问暖,体贴备至。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它们小时候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喝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象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7.下列对小说内容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小说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社科的意蕴,耐人寻味。

  8.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7.BE(A“从来不惹他们生气”错,原文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C“爱热闹”错,应是表现了老人喜爱与人交朋友;D“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依据不足)

  8.①有爱心:喜爱小动物,为母狗小狸受伤而痛心,为它采药、洗伤口、换药。②热爱生活:喜欢种花养草,把房间和自己都收拾得干干净净。③宽容仁厚:救助小动物,教育它们互相关爱,要有修养;冬天把小鸽子和小羊揽进被窝,不厌弃它们在被窝里撒尿。(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9.①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两位老人在山坡上垦地,种植粮食和菜,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在湖湾里洗澡;他们喜欢小动物,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②表达对田园式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老人生活在一个优美的小山脚下,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他们生活和谐幸福。③寄托热爱生活、让生活充满爱的思想。老人生活在田园中,自食其力,喜爱花草和动物,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爱。④表达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的理想。不少人不辞路远特意来老人这里聊天、玩,晚了就留下吃饭,其乐融融;老人教育动物要互相帮助、和平相处。⑤表达来人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才不至于寂寞孤独的观念。两位老人生活在山脚下自给自足,花草、动物相伴,还有很多老人来到这里说话,人生有了寄托。(每点2分,打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