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培养孩子的人格魅力名言

2023-10-07 12:26繁星中文网

培养孩子的人格魅力名言

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用言行熏陶学生的人格,用活动锤炼学生的人格,用小事引导学生的人格,用教材启迪学生的人格,行之有效。

  【关键词】培养;人格魅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呢?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觉得以下做法行之有效。

  1让言行熏陶学生的人格

  1、1爱心。记得那堂语文课,教室里像往常一样鸦雀无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在我讲课中,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我发现坐在后排的王伟同学心不在焉。不时偷看抽屉中。我边讲课边向他走近,当我走到他身边时,看到他双手正捧着的小鸟,他害怕极了。我微笑着,把小鸟捧在手心,走上讲台,询问了小鸟的来历,表扬了他有爱心,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爱护人类的朋友——益鸟。后来学生自发成立了护鸟小组,每天像照顾婴儿一样的呵护着小鸟,小鸟长大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将小鸟放归森林。

  1、2宽容。记得一个早上,我来到办公室,发现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的图书,学生的作业本,我的备课本等统统杂乱地堆在办公桌下。调查后知道那天下午老师参加业务学习去了,管理图书的付翔同学把全班的图书就这样处理了。我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同学们:“如果你想寄东西在别人那儿,你应该怎么说?又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大胆地答着。后来我又微笑着问:能不能把主人的东西统统丢出去,而把自己的放在主人的地方呢?同学们听后都笑了,只有付翔同学不好意思地走上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说:“孩子,没事。只是以后做事时要想想怎样做才更合适。”

  1、3细心。那是2004年的12月28日早晨,放眼世界,成了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地上有一尺来厚的雪,这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日子。我同孩子们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教室,我就一个一个地去摸摸学生的裤子,摸摸学生的鞋子、袜子,发现湿了,就打电话,通知家长送裤子、鞋子、袜子来学校。三十多个家长来学校送了,从家长的言行中我发现了那份感激;从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感动。

  1、4敬业,那是2006年5月26日,那段日子太忙太累,病缠着我,我却没有顾及,那个夜晚病情严重了,我辗转反侧,一夜未睡。第二天天一亮,下着濛濛细雨,老公陪我去了医院。医生珍断说:“阳老师,您必须休息,半月中不可以用右手,否则可能瘫痪。”我的泪滴滚落下来……我打了封闭带着疼痛去学校上课,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课在继续,当我要板书时,我举起了左手在黑板上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字迹,阳腾溪同学第一个站起来,流着泪水说:“老师,我来帮你写!”说着嚎啕大哭,接着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声,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我被孩子们感动得流泪了……,在感动中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节课。

  2让活动锤炼学生的人格

  2。1班歌聚心。每教一班就为他们写一首班歌:“黄昏伴着叮咛迈出校,老师教诲永记心。辨是非,知荣辱,善待自己,关爱他人,自尊自爱,做一个自强的人。啊——我爱我们的班集体,我是班上的小主人……”学生天天看到催人奋进的的班徽,天天唱着引以为荣的班歌,那份感动在血液中流淌,那份对班集体的热爱在岁月中升华。

  2、2活动育人。活动使班集体充满活力,进行唱歌PK大赛,小组接力赛,兄弟班篮球赛……让学生学会友好竞争;举行手抄报比赛,“我来露一手”制作比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举行辨论赛,锻炼学生的口才;举行写字比赛,训练一手好字;进行绘画比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展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长智……活动都成为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

  2、3知恩图报。在三八妇女节,带领学生观看“美丽的房子”,让学生了解母亲给她生命不容易,开展“妈妈我爱您”的系列感恩报恩活动:①给妈妈的一封感谢信。②“呵护我的小宝宝”活动(自己缝一个布袋子装一个生鸡蛋,捆在腰间,要求24小时不离身,鸡蛋不能撞伤。)③为妈妈洗脚。④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礼物或者一顿饭菜。用实际行动感激生他养他的母亲。在九月九日教师节到来之际,开展“献给老师的爱”的书信活动,交一份如意的答卷,让学生给自己的恩师留下一生的感动。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到来时,播放《长征》影碟,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党在我心中”手抄报和“先烈们,我们永远记住你们”的讲演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辛,感激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在五一劳动节时,带领学生从城市到农村,走进工厂……了解环卫工人用汗水美化着我们的城市,了解农民和工人用辛劳换来人民丰衣足食,了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创造了新世界,了解解放军用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人人在为我,所以我应该为人人。

  2、4激发创新。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创新举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余带领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感受创新活动的无穷快乐;组织学生进行“鸡蛋撞地球”。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长知增智;在班上设立“发明创造奖”,让学生有创新的动力。

  3让小事引导学生的人格

  3、1用身边小事,教育学生尊纪守法。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班的学生阳腾溪和宁健翔为了搞公区抢扫把而动手打架。班干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我匆匆忙忙赶去,看到我来了,两个都泪流满面,争先恐后地诉说。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育全班学生。我没有急于处理这事,而是叫全班学生坐好。我问阳腾溪:“他打了你几下?”阳腾溪气愤地说:“十九下。”我又问宁健翔:“他打你多少下?”宁健翔委屈地说:“二十三下。”我又问:“情况属实?”两个都说:“是的。”我抚摸着宁健翔的头说:“还要补打吗?”他摇摇头说不。我听说刚才还要叫家长来打,叫舅舅来帮忙呢?……。沉默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你们就是这样用拳头来关心对方?今天你输了叫爸爸来打,明天他输了叫舅舅来帮忙打,今年你叫你伯伯打,明年他叫叔叔的朋友打……。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做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气免万世之忧啊。”又引导学生想一想:现在你们是未成年人打架叫违反班规校纪,18岁打架,叫违犯社会治安,可以把你拘留。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学生似乎明白了许多,长大了许多。

  3、2用身边小事,教育学生团结友爱。162班学生李顺凤家失火,我带领学生捐款,献出一份爱心;王浩旭不小心被车撞伤了腿,我带领学生去看望,送去一份温暖;周奕含得急性阑尾炎躺在病床上,我带领学生去医院看望,送去一份关爱;左勇同学得了脑肿瘤,我带领学生多次去看望他,给他战胜病魔的勇气……

  3、3用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尽职尽责。162班的学生丁祥鸿,被选为班上的卫生委员。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安排工作后进办公室同一个欠作业的学生谈话。等我再次来到教室时,只剩下两个人在扫地,问其原因,他们说卫生委员也跑了。第二天早上,等学生到齐后,我示意学生坐好。我问;“同学们,地上干净吗?学生异口同声:干净!我又问:丁祥鸿卫生委员,这有你的功劳吗?丁祥鸿惭愧地低下了头。我厉声说:如果你管不了,是能力问题,只要你尽心做了,我没有理由怪你;如果你管了,学生不听管,那是工作方法问题,我们就帮你改进;如果是去管,那是工作态度问题,那就谁也不能饶恕。我对全班同学说: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竭尽全力,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老师像你,就可以不上课了;工人像你就可以不做工了,医生像你就不治病了;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不就瘫痪了吗?……。从此以后,学生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一丝不苟才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在怠慢了。

  4让教材启迪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潜移默化。

  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正确对待生死问题,怎样正确对待批评,怎样正确对待困难和团结;《凡卡》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延安,我把你追寻》告诉学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不能丢掉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匆匆》让学生感悟: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鲁滨孙漂流记》让自己学会经历磨难,学会顽强生存;《向往奥运》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脉搏与祖国一起跳动,领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索溪峪的“野”》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有一个地球》学会珍爱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将相和》知道了要顾全大局,要知错就改;《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让学生懂得电脑的神奇,更加发愤图强……。每篇课文,只要教师去挖掘,都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最好材料。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论文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几点看法。

  第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第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4+5)+7=4+(5+7),先把4和5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与先把5和7加在一起再同4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48+34+46)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25-5可以连续减多少个5?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25里包含几个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浅议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论文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6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人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同时,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数学情境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情境,通过情境再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例如,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6一课时,就让学生先想:用什么办法可以量出课桌的长?结果学生量出课桌大约有3把尺子那么长,两个半铅笔盒那么长,6口那么长,,这一情境,将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其中,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产生思维冲突,同样规格的课桌,长为什么不一样呢?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要统一测量单位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二、主动探究,经历建模的过程

  c,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主动发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答,怎么算"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例如我在教学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时,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框数的过程,在一次次平移的过程中,找到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之后,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忘记了这一模型,也会再次探究,再次建模,从而解决问题"。

  三、交流合作,掌握建模的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的建立,是数学模型存在的灵魂"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交换思想,掌握建模的方法"例如教学5植树问题6时,我出示了情境问题:同学们在校园操场南面的一条小路的一边植树,全长12米,每隔3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画小树、数间隔的方法,发现了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棵数一卜间隔数的数学模型"之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可以无限的延长这条小路,以小见大,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小学数学建模常用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数形结合、一一对应之外,主要还有转化、类比、比较、假设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过程,掌握建模的方法"。

  四、拓展运用,形成建模的能力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最终让学生形成主动建模的能力"如初步建立起来的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是通过棵数与间隔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但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同类事物列举穷尽,教师要带领学生继续扩展考察的范围,分析当前情境数据变化时所用模型是否稳定"如:时钟3点时敲3下,用时2秒,6点馥馨龚课改平合时敲6下,用几秒?再如:工人师傅锯木料,锯下一段要4分种,要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一共要多长时间?通过这样大量的实践与运用,使模型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数学模型建立和运用的过程,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模的兴趣、建模的意识、建模的方法,从而形成建模的能力,最终学会学习,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教育论文

  【摘要】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受益终身,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下面就笔者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关键词】

  习惯 养成 培养

  众所周知,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使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

  一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应当养成这种习惯,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让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强调平常写作中碰到拿不准的字词一定要查工具书,不能用拼音代替,也不能不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可见,多读、多记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的单一的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主的弊病,把太多的时间应用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组织好课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应再设计好这样的课堂,如:识记字词多采用比赛课,展示积累成果评议课,日记检查比赛评讲课等等,通过这些课堂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