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鲁迅的名言穷人折腾

2023-06-28 22:17繁星中文网

鲁迅的名言穷人折腾

鲁迅杂文集:《穷人》小引

  〔10〕 “富是使个人加强的”等语 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手记·财富》。

  〔11〕 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穷人》等。

  〔12〕 Constance Garnett 康斯坦斯·迦内特(1862—1946),英国女翻译家。曾翻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13〕 Modern Library 《现代丛书》,美国现代丛书社出版。

  〔14〕 原白光 日本的俄国文学翻译家。

  〔15〕 素园 韦素园(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译有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等。

  〔16〕Dostoievsky’sLiterarscheSchriften德语:《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著作集》;Mereschkovsky’sDostoievskyundTolstoy,德语: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E.`.XMRMaYTNIYJZ,1866—1941),俄国作家,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者。一九二○年流亡法国。著有历史小说《基督和反基督》、《保罗一世》等。

  〔17〕癗曙梦(1878—1958)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著有《俄国近代文艺思想史》、《露西亚文学研究》,译有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等。

  鲁迅是富人还是穷人?

  近看鲁迅晚年书信,他对此都有明确的表述。这些表述,对于我们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及他的经济生活,是第一手的材料。

  鲁迅很重视自己和文人的经济收入。他曾对友人说:“无论什么,总和经济有关,居今之世,手头略有余裕,便或出或处,自由得多,而此种款项,则需豫先积下耳。”“我想赠你一句话:专管自己吃饭,不要对人发感慨。并且积下几个钱来。”为什么鲁迅要重视经济收入和积一点钱呢?除了一般“防患未然”外,主要还是当时斗争的需要。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为了反抗政府,确实贮了一些钱,以备万一,使我即使被迫害,什么都不能做了,还能有饭吃。”“许多人毫无准备,一受压迫,大都不外屈服。”上世纪30年代初,国x党白色恐怖加剧,进步文人有被捕、被杀的,鲁迅几次避居在外,他写的书文,不仅过去的被禁,新写的也常不能发表,使他不断变换笔名,即使这样,还常被删削,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大受影响。就是这种情况,因他过去“贮了一些钱”,所以生活还能过下去。他给友人信中说:“(近来)文稿很难发表,因压迫和书店买卖坏,经济上自然受些影响,但目下还不要紧”。 又说:“倘照现状生活,尚可支持半年,如节省起来,而每月仍有多少收入,则可支持更久。”

  鲁迅于1927年秋天同许广平往上海同居后,至1936年逝世,这9年期间,他除开始几年受聘过蔡元培的“大学院特约撰稿员”而领每月固定薪酬300元外,其余全靠写(译)作为生。他去上海前给友人信中说:“我先到上海,无非是想寻一点饭,但政,教两界,我想不涉足,因为实在外行,莫名其妙。也许翻译一点东西卖卖罢。”又说:“到上海去。那边较便当,或者也可以卖点文章。”然而到上海后,他很快发现:“上海靠笔墨很难生活,近日禁shu至百九十余种之多”,“我能否以著书生活,恐怕也是一个疑问”。“以译书维持生计,现在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在给友人信中发出感叹:“其实在今笔墨生涯,亦殊非生活之道,以此得活者,岂诚学术才力有以致之欤?”

  但不管怎么说,鲁迅毕竟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容易发表,因此稿酬也多,生活总的还是优裕的。有研究者统计了鲁迅日记中这9年的经济收入,得出这期间鲁迅总收入为旧币7.8万多元,平均每月收入有700多元,合今天人民币二三万元 。有人据此认为鲁迅当属富人之列。

  这是表面看问题了。

  为了生计,不论严寒和酷暑,也不顾劳累和生病,他总是不停地在写作、翻译和编书

  首先,鲁迅这点收入取得是非常不易的,且无保障。他除开始几年有“大学院”固定薪酬300元外,其它全靠辛苦写作和译作来取得。他在给友人信中说:“现在的生活,真像拉车一样,卖文为活,亦大不易。”鲁迅在一封信中又说:“我近来总是忙着看来稿,翻译,校对,见客,一天都被零碎事化去了”,因此,他的写作时间都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另一封信他说:“别的琐事又多,会客,看稿子,绍介稿子,还得做些短文,真弄得一点闲工夫也没有,要到半夜里,才可以叹口气,睡觉。”他给友人写信诉苦说:“老实说罢,我实在很吃力,笔和舌,没有停时,想休息一下也做不到,恐怕要算是很苦的了。”鲁迅晚年身体不好,时常生病,但为了生计,他还得去写作和翻译。有多封书信谈到了这种状况:“近来因为生病,又为生活计,须译著卖钱,许多事情都顾不转了。”“上海大热,昨天室内已达(华氏)九十五度,流着汗译《死魂灵》,痱子发痒,脑子发胀。”之前鲁迅曾向一位青年作家解释说:“今年也热,我们也都生痱子。我的房里不能装电扇,即能装也无用,因为会把纸吹动,弄得不能写字,所以我译书的时候,如果有风,还得关起窗户来,这怎能不生痱子。”“又在咳嗽,消化不良。我的一个坏脾气是有病不等医好,便即起床。近来又为了吃饭问题,在选一部小说,日日在读名著及非名著,忙而苦痛。”总之,鲁迅为了生计,不论严寒和酷暑,也不顾劳累和生病,他总是不停地在写作、翻译和编书,他真是“很苦”的了。

  收入虽然不少,但负担重,用钱地方多

  然而,就是这样,鲁迅还经常收不到稿酬和版税。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我的'版税被拖欠得很厉害。”“我就从来没有收清过版税。”“我有三千余,与开明书店交涉至今,还是分文也得不到。”就是鲁迅亲自帮助建立的北新书局,后来也常拖欠鲁迅版税,以至有一阵子鲁迅要聘请律师,和北新打官司。鲁迅曾和友人说过,北新欠他有十七八万元。鲁迅逝世后,这位友人写文说:如鲁迅得到这批款子,就有条件易地疗养,还能活得长久些,贡献更大些。再有就是鲁迅写的书文,常被盗版。鲁迅给友人写信说:“上海真是流氓的世界,我的收入,几乎被不知道什么人的选本和翻版剥削完了。然而什么法子也没有。”就是鲁迅自己花钱印的书,放在书店里代售,“他们收下了,我也无此本领向他们收回书款,我自己印的书就从来未有不折本的。”“还有顶要紧的,是代卖店,他们往往卖去了书,却不付款,我自印了好几回书,都由此倒灶的。”

  此外,鲁迅收入虽然不少,但负担重,用钱地方多。1930年年初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我近来做事多而进款少,另外弄来的钱,又即被各方面纷纷分散,今又正届阴历年关,所以很窘急。”这“各方面”都指什么呢?首先是家庭负担。鲁迅说:“负担亲族生活,实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以至头白,前年又生一孩子,责任更无了期矣。”北京有母亲和原夫人朱安(和雇的佣人)要全部负担 ;上海自生了海婴后,也雇了两个佣人,负担更重了。还有鲁迅的亲属,有困难和急需用处时,鲁迅也要管。如鲁迅三弟周建人的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是鲁迅支付的。有一年,鲁母提出要在家乡修坟,鲁迅身边一时无现款,就给北新老板写信,要他将《桃色的云》和《小约翰》两书纸板带来,“设法集一笔现款,只好藉此设法耳”。其次是帮助人的开支。鲁迅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的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被鲁迅帮助过的青年作家、画家以及其他人,真是多多。青年作家叶紫,一次写信给鲁迅,说他“已经挨饿了”,请鲁迅帮助问问他投稿的稿酬如何。鲁迅回信说,“已放十五元在(内山)书店,请持附上之笺,前去一取为盼。”青年木刻家何白涛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即失业,他要回广东老家,但苦于没有路费,写信向鲁迅借钱,鲁迅回信说:“先生要我设法旅费,我是可以的,但我手头没有现钱。所以附上一函,请于十五日自己拿至内山书店,我当先期将款办好放在那里,托他们转交。”作家萧军、萧红也从鲁迅那里拿过钱救急,一次鲁迅回信说:“我这一月以来,手头很窘,因为只有一点零星收入,数目较多的稿费,不是不付,就是支票,所以要到二十五日,才有到期可取的稿费。不知您能等到这时候否?但这之前,会有意外的付我的稿费,也料不定。那时再通知。”萧军、萧红用了鲁迅的钱,感到“刺痛”,鲁迅回信说:“这是不必要的。我固然不收一个俄国的卢布,日本的金圆,但因出版上的资格关系,稿费总比青年作家来的容易,里面并没有青年作家稿费那样的汗水的用用毫不要紧。”此外还有捐助对“左联”及一些进步刊物,他不时都有过捐款。如一次鲁迅给“左联”办《文艺群众》刊物的徐懋庸写信说:“附上稿费收据三张,为印刷之用,乞便中往店一取为感。”等等。总之,正如晚年鲁迅在给母亲的信中所说的:“男为生活计,只能漂俘于外,毫无恒产,真所谓做一日,算一日,对于自己,且不能知明日之办法”。

  上述“各方面”加在一起,鲁迅的收入就入不敷出了。我们在鲁迅晚年书信中,在谈到经济生活时,不时看到“窘迫”、“窘急”、“拮据 ”这些字眼,就不奇怪了。这使他的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如他在上海生活几年后,觉得环境不好,身体也日坏,一次他给友人写信说:“上海的空气真坏,不宜于卫生,但此外也无可住之处,山巅海滨,是极好的,而非富翁无力住,所以虽然要缩短寿命,也还只得在这里混一下了。”上海“一·二八”战事时,他的寓所突陷火线中,共中四弹,他携妇孺避入内山书店,友人劝他搬一更好地方,他信中说:“至于搬家,却早在想,因为这里实在住厌了。但条件很难,一要租界,二要价廉,三要清静,如此天堂,恐怕不易找到,而且我又没有力气,动弹不得,所以也许到衰不过是想想而已。”又说:“盖重营新寓,为事甚烦,屋少费巨,殊非目下之力所能堪任。”又如他的老母在北京,他晚年想去看望,也是怯于财力不能成行:“欲归省,则三人往返川资,所需亦颇不少,今年遂徘徊而终于不动,未可知也。”“本欲往北京一行,勾留一二月,怯于旅费之巨,故且作罢。”就是晚年鲁迅经常生病,医生和友人都劝他搬一好住处以利病情;或到外地疗养。但鲁迅为家中今后生计以及经济考虑,都不能成行:“我本想搬一空气较好之地,冀于病体有益,而近来离闸北较远之处,房价皆大涨,倒反只好停止了”。“(在苏联的作家萧三)力劝我游历,但我未允,因此后甚觉为难,而家眷(母)生计,亦不能不管也”。

  这么说来,鲁迅不仅不是富人,还属于穷人之列了?也不是。鲁迅对自己总的经济状况曾有过明确的表述:“我的生活其实决不算苦。”“我不能说穷,但说有钱也不对”。“其实以现在生活之艰难,家中历来之生活法,也还要算中上。”应该说,鲁迅是一个以写(译)作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还能过上“中上”的生活。这是当时时代使然。鲁迅这样一代文豪还只能过这样的经济生活,其他文人就更等而下之了。

  解放后,文人作家进了“作家协会”作为“专业作家”给养起来,有“官本位”级别的固定薪金和各种待遇,生活是安逸不愁了(改革开放后,一些文人作家适应了市场经济,更有出千万、亿万富翁的),但也出不了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了。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引导语:鲁迅作家的《柔石作<二月>小引》出自他的《三闲集》杂文集,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上海《朝花旬刊》第一卷第十期。下文是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柔石作《二月》小引〔1〕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

  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2〕——上海去了。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但是,矍昙(释迦牟尼)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霍善斯坦因〔3〕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那么,萧君的决心遁走,恐怕是胃弱而禁食的了,虽然我还无从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气质的本然,还是战后的暂时的劳顿。

  我从作者用了工妙的技术所写成的草稿上,看见了近代青年中这样的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便写下一些印象,算是序文。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罢?那实在是很有意义的。

  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日,鲁迅记于上海。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上海《朝花旬刊》第一卷第十期。

  柔石参看《二心集·柔石小传》及其有关注。《二月》,中篇小说,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上海春潮书局出版。

  〔2〕女佛山小说《二月》中的一个地名。

  〔3〕霍善斯坦因(WAHausenstein,1882—1957)德国张评家。这里所引他对于释迦牟尼出家的解释,见他的《艺术与社会·印度的社会和艺术》。

  鲁迅作品评析解读:柔石作《二月》小引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以上为作者对《二月》一书的印象和观感:“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都是构成小说《二月》中的元素,而“飞翔的游人”指的是小说主人公萧涧秋)。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这是作者从以上对小说的印象和观感的进一步评价,是作者在深刻洞察当时黑暗社会后产生的感悟,作者觉得小说主人公的痛苦以及读《二月》的读者感受到得痛苦并无益于改造社会,只是为麻木的看客又提供了些许鉴赏的.素材,以打发其空虚无聊的时间而已)。

  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此处的“浊浪”象征当时动荡落后腐朽艰辛的底层社会环境,“站在山冈上者”比喻一部分像梁实秋之类的能够躲开动荡的局势而享受相对平静优越的生活之人,“弄潮儿”则比喻在当时动荡局势中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或为己谋利或努力上爬之人,而“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则代表小说主人公萧涧秋这类虽然有所了解但并未真正深入到底层大众的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分子,所以“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并感受到前文所谓的“不安的大苦痛”)。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指的是“站在山冈上者”和“弄潮儿”),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点明小说主人公萧涧秋的性格特点和结局)。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2〕——上海去了(这是从社会角度对萧涧秋的评价,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萧涧秋敏感而又软弱,所以他既不能像“战士”和“先驱”那样为改造社会提供些许帮助,也无法像“弄潮儿”一般融入社会而随波逐流,于是只好选择逃避,这是对萧涧秋这类人弱点的揭示和批判)。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萧涧秋虽然软弱但也有自己的底线和操守,他不会因一己私利而反而变成压迫者的帮凶、统治者的帮闲,这是对萧涧秋这类人优点的肯定和赞扬)。

  但是,矍昙(释迦牟尼)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霍善斯坦因〔3〕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那么,萧君的决心遁走,恐怕是胃弱而禁食的了,虽然我还无从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气质的本然,还是战后的暂时的劳顿。(此段是对萧涧秋的“决心遁走”的动机进一步分析。所谓的“胃弱而禁食”即因自身的软弱而无法直面痛苦的人生、无法正视淋漓的鲜血。并对其最后将转变为那种类型的人进行推测:若由于“气质的本然”而逃遁,则将永远逃避隐遁下去;若由于“战后的暂时的劳顿”而隐修,则最终将转变成为真正的战士,为推动和改造社会而做出努力。)

  我从作者用了工妙的技术所写成的草稿上,看见了近代青年中这样的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便写下一些印象,算是序文(以上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点明《二月》一书的三个值得一读的优点:用了工妙的技术所写成、主人公是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罢?那实在是很有意义的(最后指出阅读此书的收获、意义和价值)。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引导语:鲁迅的《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出自他的《三闲集》杂文集,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下面是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1〕

  这是一个青年的作者,以一个现代的活的青年为主角,描写他十年中的行动和思想的书。

  旧的传统和新的思潮,纷纭于他的一身,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缠绵和决撒的迭代,欢欣和绝望的起伏,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以形成一部感伤的书,个人的书。但时代是现代,所以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大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但我没有发见其间的桥梁。

  一个革命者,将——而且实在也已经(!)——为大众的幸福斗争,然而独独宽恕首先压迫自己的亲人,将枪口移向四面是敌,但又四不见敌的旧社会;一个革命者,将为人我争解放,然而当失去爱人的时候,却希望她自己负责,并且为了革命之故,不愿自己有一个情敌,——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也愈多。——终于,则甚至闪出了惟本身目前的`刹那间为惟一的现实一流的阴影。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义的大纛,但在“重上征途”〔2〕之前,我没有发见其间的桥梁。释迦牟尼〔3〕出世以后,割肉喂鹰,投身饲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说教的倒算是大乘,总是发达起来,我想,那机微就在此。

  然而这书的生命,却正在这里。他描出了背着传统,又为世界思潮所激荡的一部分的青年的心,逐渐写来,并无遮瞒,也不装点,虽然间或有若干辩解,而这些辩解,却又正是脱去了自己的衣裳。至少,将为现在作一面明镜,为将来留一种记录,是无疑的罢。多少伟大的招牌,去年以来,在文摊上都挂过了,但不到一年,便以变相和无物,自己告发了全盘的欺骗,中国如果还会有文艺,当然先要以这样直说自己所本有的内容的著作,来打退骗局以后的空虚。因为文艺家至少是须有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谈不到什么意识。

  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渐向战场的一段,无论意识如何,总之,许多青年,从东江起,而上海,而武汉,而江西,为革命战斗了,其中的一部分,是抱着种种的希望,死在战场上,再看不见上面摆起来的是金交椅呢还是虎皮交椅。种种革命,便都是这样地进行,所以掉弄笔墨的,从实行者看来,究竟还是闲人之业。

  这部书的成就,是由于曾经革命而没有死的青年。我想,活着,而又在看小说的人们,当有许多人发生同感。

  技术,是未曾矫揉造作的。因为事情是按年叙述的,所以文章也倾泻而下,至使作者在《后记》里,不愿称之为小说〔4〕,但也自然是小说。我所感到累赘的只是说理之处过于多,校读时删节了一点,倘使反而损伤原作了,那便成了校者的责任。还有好像缺点而其实是优长之处,是语汇的不丰,新文学兴起以来,未忘积习而常用成语如我的和故意作怪而乱用谁也不懂的生语如创造社一流的文字,都使文艺和大众隔离,这部书却加以扫荡了,使读者可以更易于了解,然而从中作梗的还有许多新名词。

  通读了这部书,已经在一月之前了,因为不得不写几句,便凭着现在所记得的写了这些字。我不是什么社的内定的“斗争”的“批评家”之一员,只能直说自己所愿意说的话。我极欣幸能绍介这真实的作品于中国,还渴望看见“重上征途”以后之作的新吐的光芒。

  一九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于上海,鲁迅记。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叶永蓁,浙江乐清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小小十年》是他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春潮书局出版。

  〔2〕“重上征途”《小小十年》的最后一章。

  〔3〕释迦牟尼(Sakyamuni,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相传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后“悟道成佛”。

  〔4〕小说作者在《后记》中说:“写到这里,总算有好几万字了。但我也不知道究竟写了些什么。小说吗?不像!散文吗?不像!

  鲁迅介绍:

  鲁迅(1881—1936)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鲁迅是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家乡绍兴

  鲁迅青年时代求学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日本7年

  1902年9月赴日本仙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是东北大学医学部)学医,据说曾经加入中国同盟会。1903年3月从学校退学,1909年从日本归国。

  在北京,1912-1926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签事.在经历一段思想苦闷,对、社会改革失望的痛苦后,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任教授、北京大学任讲师。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在厦门和广州

  离开北京后,鲁迅在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上海10年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这或许是把他定位为自由作家的论据之一。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 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进行过论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上海民众与全国各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家庭

  元配朱安,1927年鲁迅在广州开始与许广平(1898—1968)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世。 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成就

  鲁迅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不少为经典之作。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同时对美术也颇喜好,他是中国版画的发起人。

鲁迅《热风》杂文集:《无题》

  引导语:我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下面是有关他的《热风》杂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无题》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无题〔1〕

  私立学校游艺大会〔2〕的第二日,我也和几个朋友到中央公园去走一回。

  我站在门口帖着“昆曲”两字的房外面,前面是墙壁,而一个人用了全力要从我的背后挤上去,挤得我喘不出气。他似乎以为我是一个没有实质的灵魂了,这不能不说他有一点错。

  回去要分点心给孩子们,我于是乎到一个制糖公司里去买东西。买的是“黄枚朱古律三文治”。

  这是盒子上写着的名字,很有些神秘气味了。然而不的,用英文,不过是Chocolateapricotsandwich。〔3〕我买定了八盒这“黄枚朱古律三文治”,付过钱,将他们装入衣袋里。不幸而我的眼光忽然横溢了,于是看见那公司的伙计正揸开了五个指头,罩住了我所未买的别的.一切“黄枚朱古律三文治”。

  这明明是给我的一个侮辱!然而,其实,我可不应该以为这是一个侮辱,因为我不能保证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纷乱中永远不被偷。也不能证明我决不是一个偷儿,也不能自己保证我在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决没有偷窃的事。

  但我在那时不高兴了,装出虚伪的笑容,拍着这伙计的肩头说:

  “不必的,我决不至于多拿一个……”

  他说:“那里那里……”赶紧掣回手去,于是惭愧了。这很出我意外,——我预料他一定要强辩,——于是我也惭愧了。

  这种惭愧,往往成为我的怀疑人类的头上的一滴冷水,这于我是有损的。

  夜间独坐在一间屋子里,离开人们至少也有一丈多远了。吃着分剩的“黄枚朱古律三文治”;看几叶托尔斯泰的书,渐渐觉得我的周围,又远远地包着人类的希望。

  四月十二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晨报副刊》,署名鲁迅。

  〔2〕私立学校游艺大会指中国实验学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学校,为解决经费困难,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八、九、十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的游艺大会。

  〔3〕Chocolateapricotsandwich今译巧克力杏仁夹心面包。

  鲁迅诗《无题》原文赏析

  《无题》

  年代: 近代 作者: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作品赏析

  作于:(1932年)

  一月

  《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云:(略)。

  ”高良夫人,即高良富子夫人。

  ①《后汉书·王霸传》:“疾风知劲草。”

  ②1932年1月,广州和南京合组的政府成立,蒋介石回奉化,汪精卫托病到上

  海,行政院长孙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