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朱光潜的名言诗和音乐

2022-09-03 02:15繁星中文网

朱光潜的名言诗和音乐

朱光潜诗论的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了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诗论》,在这本“大家小书”中,前七章作者阐述了诗的起源、诗的本质和特征、包括诗与音乐、诗与舞蹈、诗与绘画、诗与散文、的关系等问题,第七至第十二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的问题,最后一章,是对陶渊明进行的专门研究。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诗之所以走上律的路,“赋”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一般抒情诗较近于音乐,赋则较近于图画,用在时间上绵延的语言表现在空间上并存的物态。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是‘空间艺术’。”赋可以说是一种大规模的描写诗,诗之所以必流于赋者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兼由粗要以至于精微;对于文字的驾驭,渐由敛肃以至于放肆。”而且,赋尤其侧重于横断面式的描写,要想把空间中纷繁对峙的事物情态都完整的表现出来,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而律诗也是注重对仗和音律的文体,意义的排偶,赋先于诗;声音的对仗,赋也先于诗;律诗和赋一样,意义的排偶先于声音的对仗。由此可见,律诗和赋之间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朱光潜诗论阅读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就“池塘生春草”、“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与“不隔”而言,朱氏的解说并不错,当然和王国维的视角不同。朱光潜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本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祺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的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

  (选自朱立元、涨旭曙《<朱光潜·诗论>导读》)

  1.下列关于“隔”与“不隔”的观点,符合王国维原意的一项是()

  A.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B.“隔”就像“雾里看花”,而“不隔”则是“语语都在目前”。

  C.以艰深晦涩的文字掩饰思想内容浅陋的作品都属于“隔”。

  D.作者能表达真切的感受并使读者也获得真切感受,便是“不隔”。

  2.下列表述不属于质疑朱光潜“隔与不隔”观点的一项是()

  A.王国维首先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

  B.王国维所谓“隔”是就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那种“隐的表情法”。

  C.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

  D.对于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区别,应该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

  3.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答案:

  26.【答案】1.B 2.A

  3.本文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对于王国维“隔”与“不隔”说法的阐发,然后引出吴文祺和张世禄对朱光潜观点的质疑,最后写叶嘉莹、叶朗对吴、张观点的赞成及叶朗对“隔”与“不隔”的辨析。

《朱光潜诗论导读(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就池塘生春草、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与不隔而言,朱氏的解说并不错,当然和王国维的视角不同。朱光潜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本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祺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的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

  (选自朱立元、涨旭曙《朱光潜诗论导读》)

  1.下列关于隔与不隔的观点,符合王国维原意的一项是()

  A.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B.隔就像雾里看花,而不隔则是语语都在目前。

  C.以艰深晦涩的文字掩饰思想内容浅陋的作品都属于隔。

  D.作者能表达真切的感受并使读者也获得真切感受,便是不隔。

  2.下列表述不属于质疑朱光潜隔与不隔观点的一项是()

  A.王国维首先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

  B.王国维所谓隔是就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那种隐的表情法。

  C.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

  D.对于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区别,应该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

  3.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答案:

  26.【答案】1.B   2.A

  3.本文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对于王国维隔与不隔说法的阐发,然后引出吴文祺和张世禄对朱光潜观点的质疑,最后写叶嘉莹、叶朗对吴、张观点的赞成及叶朗对隔与不隔的辨析。

《无题》诗论

  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诗人是如何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

  (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无题”诗的价值即在于此。

  (二)《无题》诗歌的意境表达

  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在诗歌创作上独具特色的诗人,在诗歌上的研究很有造就。可以对于其《无题》诗歌中思想表达的研究直到清代时期才受到文学史研究学者的重视。在李商隐众多的诗篇中,《无题》诗歌的成就颇高。从中国的意象审美的角度而言,李商隐的“无题”诗符合的中国的艺术美的意境表达。其以浪漫的思想,含蓄的表达和俊美的词句,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抒发出来,将多种的美感从语言中渗透出来,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李商隐所创作的诗句有些哀婉,但是其中却蕴含着生命的内核,似乎是春花即将萌发一样,使得沉痛被赋予了极大的感染力。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其在思想表达方式上是将齐梁言情形式表达出来,主要体现为其通过“无题”诗句表达爱情,而那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恰恰地成为了悲剧性政治追求的人生体验,获得了曲尽无遗的`效果。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手法

  (一)李商隐的诗歌的政治色彩倾向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为爱情诗,其是通过普通人恋爱的心理来寄托自身对于时代和社会的伤感,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世的感慨。向往着理想和爱情,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要妥协于社会,才能够生存下去。诗人所创作的诗篇,其中内容的表达成为时代的产物。透过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看到当时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激烈斗争,并渗透出法家进步诗歌的共性。将法家思想融入到“无题”诗创作当中,成为了反对传统,力求创新的一种表现,其是通过创作时间,推动诗歌创作风格在文学发展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李商隐“无题”诗创作思想的形成

  透过李商隐的“无题”诗,步伐儒法斗争的痕迹出现。其中通过各种爱情诗句抒发着自己不平的思想情感。在诗歌中,更多地以浪漫主义精神感染气氛,采用象征性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时代的特征呈现出来。而针对与当时腐朽的政治,则是以革新的思想相抵制,通过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热情地追求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思想。关于“无题”诗中的法家思想,从宋代以后法家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深有体会。包括王安石的“晚年亦喜称义山诗”, 王夫之所认为的“义山诗寓义俱远”,都是将李商隐的“无题”诗列入到了进入诗歌行列当中,也是对于其中政治思想的充分肯定。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修辞运用

  李商隐在“无题”诗的创作上,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并自然而巧妙地建立起联系,给人以美感。李商隐善于运用典故来深化诗歌的主题,借用典故 表达思想。暗中迷离的浪漫,令人浮想联翩,给人以朦胧深邃之感,发人深省。以《无题》“照梁初有晴”为例,其中的一句“莫近弹棋局”,就是作者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描绘了当时官僚之间的争斗。以这种比喻的方式,诗人将要表达的思想隐藏在事物的表述当中,会给人以委婉深沉的艺术感受。采用暗喻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发挥联想,从而将象征的范围扩宽。李商隐的“无题”的诗,就是将主观意向与客观事物之间运用暗示的方法加以处理。比如《无题四首》其三“何处哀筝随急管” 中有一句描述老女的语句,即“东家老女嫁不售”,即是用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利。

  李商隐《无题》对于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无题诗的艳体作品中,可以了解到晚唐时期封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如果说唐代时期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感情为主,那么进入到唐代晚期,诗歌尽管依然采用比兴的手法,也逐渐向直抒转移,表达了对实施的感概和人生的感悟。如果说,无题诗是诗人对于生命存在的社会心理以及时代情绪,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晚唐思想资料的一个侧面反映,以“无题”的方式将难以言喻的情怀抒发出来。其诗歌流传至今,经过历代的传诵,以其艺术魅力彰显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