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独不见沈佺期名言警句

2023-09-14 18:07繁星中文网

独不见沈佺期名言警句

沈佺期《独不见》阅读答案及赏析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2分)。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2分)。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2分)。②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 愁独不见”的愁绪(2分)。(写拟人、对偶,且有适当赏析可酌情给分。)

  (3)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答案: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地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等。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赏析:

  《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独不见》沈佺期唐诗全诗赏析

  《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

  独不见

  【注释】

  ⑴独不见: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

  ⑵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dàimào旧读dàimèi):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⑷寒砧(zhēn):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木叶:树叶。

  ⑸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⑹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音:一作“军”。

  ⑺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⑻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⑼教(jiāo):使。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

  【白话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万岁通天(武则天年号,696—697)年间任右补阙,此诗当作于这段时间。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4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平之作。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沈佺期《独不见》罗公升《戍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独不见

  (唐)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戍妇

  (宋) 罗公升

  夫戍关西妾在东,东西何处望相从。

  只应两处秋宵梦,万一关头得暂逢。

  1、从句式特点说说沈诗中“寒砧催木叶”的含义及作用。

  参考答案

  从句式特点上来说,此句是主宾倒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木叶催寒砧”。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它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痛苦。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独不见”的是谁?原来她“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其次要联系诗句进行理解,“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准备御寒的冬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了少妇心中的愁。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

  2、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从不同角度刻画出了思妇们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沈诗中的卢家少妇感到孤独、寂寥、失望和担忧。而罗诗中的戍妇则不同,她既不敢过分乐观、盲目希冀,又不甘长期为失望和担忧所折磨,她把与丈夫相逢的侥幸寄托在秋宵梦境中。

  解析:沈诗中说十年了,夫婿音信断绝,他现在的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回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着落。因此,这些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春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寞,也不只是思念、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罗诗中的戍妇,在与丈夫各分东西、音讯不通,不知“何处望相从”的情况下,她既不过分乐观、盲目希冀,又不甘为失望和担忧所折磨,更不是悲悲切切、惘然无措,她把希望寄托于梦境!但细细品味“只应”“万一”“暂逢”等词语便不难理解字里行间透出的无奈之情了。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附

  注释:

  1、黄龙:古代府名,一名龙城。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古为边远之地。

  2、天山:唐时称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鲁番及鄯善)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3、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莎读shā。

  4、风催句:意谓天冷了,妇女们赶着抛梭织布,准备过冬衣裳。寒,一语双关,梭寒,心寒。梭,织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

  译文: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小子?原来是黄龙边塞的男儿。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远行的时候啊!

  从天春蕙草初绿到秋天野草苍茫,西池上莎鸡鸣叫。

  秋天的寒风摧拉棕树哗哗作响,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让人悲伤。

  与君离别经年,你当初种的齐眉桃树。

  如今桃树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为枯枝。

  然而还是不见你人影,独自流泪,可有人知?

  赏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