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运用衬托手法的诗句和名言

2022-04-25 22:27繁星中文网

运用衬托手法的诗句和名言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作者借咏秋日之柳感伤人生迟暮,清凄孤寂之感,然而却是从春天之柳写起。解答这首词的表现手法,首先应该明确这首诗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在此前提下明确,前两句中作者笔下的柳越是迎风起舞醉怀游人,越能衬托出后两句的柳的萧条孤寂凄凉冷清。也就是说,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能显示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参考答案:①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②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边城》衬托手法初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衬托手法初探。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烘云托月,相得益彰——《边城》衬托手法初探

  沈从文的《边城》魅力无穷,单就衬托手法的妙用,足以使读者拍案叫绝。第四节是男女主人公傩送和翠翠初次相会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有必要从这一节和与这一节紧密相关的部分段落加以分析,管窥作者的匠心所在。

  第四节写的是两年前的事情,用的是回忆的方式,作者为了强化那个端午节对翠翠的吸引力,在第三节的末尾巧妙的运用了衬托手法: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蓬蓬鼓声”先被黄狗听见,狗先“吠”,接着“绕屋乱走”,还“随船渡过河东岸”“ 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黄狗这个发疯的举动,翠翠不解,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当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时,她和黄狗的行动几乎完全一样,也先是绕屋跑着,也渡过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翠翠先骂狗“不许这样”,一旦自己听到,更加“这样”,足见鼓声的迷人。这里用狗的行动衬托翠翠的行动,(正衬)用翠翠的言与行的反差,(反衬) 写出了身不由己。狗的失态、翠翠的食言都是为了强调两年前那个端午节对主人公的影响之大。有了第三节末尾的铺垫,第四节的开启就显得水到渠成。

  第四节开头写端午看赛船的热闹:“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祖父却挤得不见了”,就局部看,就是为了写人多,也算是衬托手法;连祖父都不见了,黄狗还留在身边,又见黄狗和翠翠形影不离,以人写狗,还是衬托;连最心爱的祖父都丢了,也没有觉察到,可见翠翠的着迷,由翠翠的着迷,我们又能想到赛龙舟的精彩。这环环相衬的手法就够奇妙的了,如果继续往后阅读,知道爷爷是有意走开,临走时还千叮咛万嘱托:“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点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就答应了。祖孙两人分别时,是做了详细的交接的,翠翠也是答应了的。但是翠翠马上就忘了,她的确被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了,爷爷说什么,自己答什么,浑然不觉。我们小时候看杂技顶碗,屏声敛气,手心里握的两只小鸟早被捏死,都没有觉察,可见演出的惊险。沈从文就是用这种侧面烘托的办法写出了翠翠对赛船的关注。

  祖父也好笑,明明说好要接翠翠,但那个替手被烧酒醉倒在岩石上,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只得守渡船了。可见祖父多么尽职。

  傩送是个泅水划船的好手,作者也没忘记用侧面衬托:城里军官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让水手们抓,后来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再后来只剩下了一只鸭子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游过来。连鸭子都以为再没有人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傩送抓住了。鸭子越少,抓鸭子的难度越大;鸭子没有觉察,说明傩送潜水深,出手快。通过鸭子这种游泳高手对决傩送这个泅水好手,表现力不是更强了吗?加之作者故意省略了抓鸭子的过程,等翠翠发觉,鸭子已抓到那个人的手里,身手太敏捷了,如果是体育比赛,不放慢镜头,观众是看不到动作的过程的。小学课本里有写翠鸟迅捷的一段,说翠鸟忽地就不见了,只见芦苇还在晃荡,水波还在荡漾。沈从文的写法和这有异曲同工之妙,省略抓鸭过程写笑声,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深得中国绘画之妙。不正面用墨,反复侧面点染,却给人影响极为深刻。

  第四节所写的男女主人公相会给翠翠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第五节开头又做了一次补色: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①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②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小说第三节至第十节是描写三个端午节,这段文字旁逸斜出,不写端午,而写年节,看似闲笔,却是非有不可。首先是第三节提到“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已经写过,此处再补写中秋、过年,前后照应,周密无际。同时也为后文第十四节写傩送中秋月下唱歌预设伏笔。其次是前面写翠翠和傩送端午在河边相遇,此时把端午和二人之事暂时搁置,让刚刚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忽然熄灭下来,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但更重要的是,翠翠觉得这两年的中秋平淡,过年虽然热闹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在心里常常回味着和傩送初次相遇的情景,爱情之火从表面看是熄灭了,但翠翠的心里却在熊熊燃烧。小说对中秋和年节的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写出翠翠对傩送的怀念,这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又为第四节的叙述做了一次浓墨重彩地涂染,这种通过中秋、年节写端午也是有变化的:中秋无月,翠翠觉得平淡无奇,在情理之中;年节够热闹的了,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年节别人看来越热闹,即使翠翠以前也觉得热闹,但有了和傩送相见的那个端午,再美好的节日也都索然无味了。这是真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理体验。我们如果忽视了沈从文侧面衬托的笔法,极有可能把这段精彩的叙述当做败笔批判,哪里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

  边城字字珠玑,不同的观测角度将会看到不同的光艳,这虽是小小的体验,但阅读的快感还是蛮好的。

蒙太奇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诗歌与电影尽管传达媒介截然不同,但是诗歌在意象的组合、以有限表达无限创造意蕴无穷的意境、激发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方面与电影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镜头组接产生新的时空和意义,用空镜头进行视觉抒情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和共同性。

  蒙太奇是法国建筑行业术语,原意是装配、构成,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即指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的注意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包括声音)合乎逻辑的连结在一起的一种技巧。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电影通过这种手段能把许多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相承续的镜头直接组接在一起产生对比、联想、隐喻、抒情等艺术效果。电影的这种蒙太奇手法在中国一两千年前的古典诗词中已被无意识的广泛运用。本文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蒙太奇”的身影,以全新的视角感受古典诗词的巨大艺术魅力。

  梅雅·德伦曾指出:“电影与诗歌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把各种形象加以并列。”首先,诗歌的意象组合和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电影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很短,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二十八字中却排列着十个意象,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每一个名词都可以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无疑具有一种蒙太奇的效果。“枯藤、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摇镜头的组合,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正像是一个导演工作剧本。马致远娴熟的技艺正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

  中国电影《爱情麻辣烫》的结构方式则很像诗歌意象群的组合结构。影片通过两性关系的主线,展示了五个年龄段的爱情,连缀起在时空上互不相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在筹办婚礼的一对青年、萍水相逢的另一对青年男女、准备离婚的一对中年男女、几个寻找“黄昏恋”的老人,五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结构方式,包容和演绎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情感经历,让人感受平凡的生活中的种种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摩擦。

  其次,诗歌经常用含蓄、以少胜多的手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意境,与电影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指画面上只有景或物而没有人物的镜头)进行视觉抒情很相似。如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黄鹤楼前送别老朋友,看到老朋友乘坐的船越行越远,消失在蓝蓝的天边,诗人只能望见滚滚的江水向东奔流。后两句是在叙事之外用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的最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歌写美妙动人的音乐把人们带进了神奇的幻想世界。一曲终了,人们才从陶醉中渐渐醒来。想再看一看鼓瑟人的风采,但曲终人杳,刚才的一切都已消逝,只有江上的几座青峰,还静静地耸立在那里。这首诗的佳妙之处,全在这结尾的最后两句,它用空镜头构设了一个似真如幻的.境界,不愧为神来之笔。这些都是在叙事时恰当切入景物描写,这景物就成为诗人感情和心理状态的投射,为诗歌营造了无限丰富的“韵味”。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切入正如电影中的空镜头是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叙述事件、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气氛得到烘托,主题得到升华。电影《红高粱》中,百亩红高粱的镜头在野合、日全食等重要的场面中反复出现,从而使影片“赞美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还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开头:一片半透明的洁白羽毛,悠扬地在瓦蓝色的天空中随风飘荡,掠过屋顶、树梢,又轻柔地从车盖上滑过,最后慢慢地飘落在一双沾满泥泞的皮鞋旁边。这个空镜头就成为整部影片的隐喻,羽毛的随风飘转成为阿甘神话人生的象征符号,充分体现了影片以简驭繁、直指电影精神内核的力量。这种空镜头在诗歌中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使得最具凝练性和概括性的诗歌达到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艺术效果。

  再次,电影蒙太奇可以创造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在诗歌中同样存在,它“可以不受物理学规律限制,而只受思维规律的约束。”在电影中,镜头的组接可以创造特殊的时空。电影具有天生的时空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在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中达到了顶点。如电影《广岛之恋》通过1957年的广岛和1944年的内委尔时空跳跃,法国女演员、日本工程师、死去的初恋情人的交错出现,导演阿仑·雷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电影时空,使影片通过特殊的艺术时空穿越了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的表层含义,揭示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创伤。电影《魂断蓝桥》中,当表现玛拉沦落风尘的漫长岁月时,只用了四个镜头(艳阳高照的滑铁卢桥、大雨滂沱的滑铁卢桥、大雪纷飞的滑铁卢桥、大雾迷蒙的滑铁卢桥)充分表现出时光流逝的丰富内涵。电影中的时空是特殊的艺术时空,它有别于现实时空,而类似于人的思维时空。诗歌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上述特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往日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经常见到你并且听过你的歌声。从时间上看,这是当年,安史之乱之前。诗的后两句由过去跳到眼前,现在正是江南一派大好光景,当此落花时节又有幸与流落到这里的李龟年相逢。想到过去的情景,再看看眼前的景况,诗人感慨万千,无限沧桑之感就显现在时间的组接,如果没有这时间的倒错、剪辑和重新组合,诗歌的韵味会大大逊色了。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写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信给留在京城的一位朋友。前两句先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听着帘外巴山夜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在一点一点上涨。接着诗人没有按照现实时空的逻辑写下去,而使用了一个时空的开拓。不谈眼前谈未来,什么时候与你同坐西窗、共剪烛花,我再告诉你在巴山夜雨时我的心境。现在憧憬着未来,在未来又回忆现在,诗的妙处尽在这时空嵌套中,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浓缩在这28个字中了。由此可见,电影和诗歌中的时空只遵循艺术思维的规律,而不受现实时空的约束。在艺术的时空中可以做到神与物游、视通万里。

  总之,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按照一定的构思通过组合不同时空的动作、形象、图景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局部概括整体,以断续表现连贯,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广阔空间,用表现力最强的意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电影的蒙太奇也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生活的逻辑、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把所拍摄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主题深刻、风格独特的一部影片。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这一点是相通的。正如电影导演谷多克所说:“电影制作者也是一个电影诗人。”

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

  通过从概念出发,再辅以具体事例的比较方法,得出“衬托”与“烘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烘托”相当于“衬托”中的正衬。

  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我认为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是很有必要的。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衬托的含义相当广,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等,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多是作者用来有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了解衬托与烘托的概念之后,我们就两者的异同来进行比较。衬托和烘托都着眼于“托”,都是通过写别的事物来加重对主要事物的印象,使某种事物特点或作者的某种情感得以凸显。其不同点在于:

  1.衬托包括烘托,烘托基本等同于衬托中的正衬。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用正衬的地方用烘托也可以,但是术语的选用还是以衬托(正衬)为主,只在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时可说烘托。所以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衬托但不属于烘托。

  2.一般来说,衬托强调的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两个事物进行对照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主要事物与次要事物两者都写;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主要事物可以不写,拿来作暗示的那个事物是非写不可的。如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这里两种事物都写了。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无一字直接写夜雪,而是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来表现。触觉写衾枕寒冷,视觉写大雪映白窗纸,听觉写雪压树枝折断之声,多角度,多侧面烘托雪大这一主题。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正是这种多侧面多角度的烘托手法使得这首小诗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众多吟雪诗篇中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理解了衬托与烘托这两个概念,我们还要会灵活运用,因为对艺术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到鉴赏上,试看下面这首诗如何组织答案。2001年高考题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颈联颔联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虽未直接写雨,但作者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觉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