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大林和小林有哪些名言警句

2022-07-11 05:17繁星中文网

大林和小林有哪些名言警句

《大林和小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用眼卫生。

  学情分析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展大阅读活动。刚开始,有部分家长发愁:“如何才能让我家孩子静下心来读书,对书感兴趣?”活动开展一年多,也有部分家长既高兴又担忧:“我家的小孩太痴迷读书了,一读就一个小时,真担心会影响他的视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大胆、乐意地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2、鼓励孩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如何读书,推荐好书。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流程:

  一、诵读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师说人物,生说名言)

  1、 高尔基说,书是知识的源泉!

  2、 雨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

  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

  4、 陆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 冰心说,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

  二,最近,大家读了什么好书?今天 就给别的同学推荐推荐吧(板书:推荐一本好书)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大家已读过许许多多本书了,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语言优美,故事引人入胜的书是好书。有漂亮的插图,语言优美,读着是一种享受的书是好书。能让我明白许多道理。掌握许多知识的`书是好书。)

  板书: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启迪智慧、教人做人、

  1.好的东西就该大家分享对不对?我们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吧。该如何推荐,才能吸引别的同学也想读你的书呢?得讲究方法,把这本书的优点夸一夸,让同学们心动,也想读读你推荐的书。如:(课件出示)

  (1) 可以介绍书的主要内容或精彩之处。

  (2) 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3) 也可以谈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2.老师给学生示范推荐《大林和小林》

  3.学生给同桌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

  4.请学生代表汇报推荐。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我们读书时该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如:要爱护书本,不弄脏不搞丢。要读整本书,不能半途而废,注意用眼卫生。。。。。。

  2、 合理用光。不要使用太强或者太弱的光线阅读。 坐姿正确。坐在书桌前,双脚与大腿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身体挺直,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到35厘米左右。

  3、 用眼适度。要保证眼睛的间隔休息时间,长时间读书后要做眼保健操或眺望远方。

  四、举行图书漂流活动

  三年级之间已经开始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同学们能够和别人分享你的好书开不开心啊?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读到好词好句要学会积累哦,用一个本子把它摘抄下来,积累多了,你的作文就会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推荐一本好书 注意用眼卫生

  内容健康 合理用光

  语言优美 正确坐姿 图书漂流

  启迪智慧 用眼适度

  教人做人

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没有最大程度地地渲染相应的气氛。孩子们对于导入时的音乐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我不得不延长了音乐欣赏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要更简洁,在朗读某些文字时,应该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这都提醒着我要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孩子们大都能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仍未达到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情感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仍不够。这需要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引导。相信更多的引导能够使今后的课外阅读更加深入,更有实效。

散文阅读的指导教学

  一、散文知识

  (一)散文,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

  (二)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写景)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考试要求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出文章思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分析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感受形象,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三、散文阅读考点

  1.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3.考查品味语言

  4.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5.考查表现手法

  6.开放性考题

  四、散文阅读理解妙招

  1,、勾画圈点,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一些和文题相关的字、词;重点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做个记号,等读完以后,把这些被圈点过的词语和句子连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其实那已经是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骨架,这对于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和把握整体内容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读文章时浏览一下设置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阅读留痕就能方便找到题目的语言环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2、整体阅读,感悟主旨

  要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时不可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不可眼睛只盯着答题而不致力于读懂读通原文;更不可没读完全文就急匆匆地在原文中为题目找答案。只有整体理解了原文,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思路,才会提高得分率。

  如何整体感知呢?先辨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也就是说阅读时,认真通读全文,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所持的态度,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把握主旨要强调的是做每道题时要紧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旨,然后根据要求落实问题指向。散文类语段虽然有很少题目是直接问你主题是什么?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沿着主题而发散出来设计的。只有依靠整体把握,才能防止一叶障目,以偏盖全。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急于动手答题的话,十有八九都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如2011年江苏镇江卷的散文《回想铁生》第13题是这样的: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在这里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叫你回答主题,实际上你如果没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很好的把握的话,那你就不可能答案指向整篇文章并把握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和精神魅力。

  3、重视语境 ,有效定点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审读题目,先从原文中划出题目内容所涉及的区域即我们常说的有效区域,也就锁定了信息所在的区间,再从这个区间中找出和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这些词句或段落,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应点。找准了对应点,就初步确定了答案在文中的大体位置了。强化对应点意识,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至关重要,也许有的题目会明确告诉考生信息所在的段落,但大多数题目不会明确给出,需要考生自己仔细辨别。能否迅速准确地找到对应点,决定了答题是否准确,有的考生就是因为对应点找不准确而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答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的具体语境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然后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就在前后抒情议论性语句中。从近几年的散文试题看,多数情况下,往往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或者对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做个简单的梳理和补充就可以作答。尤其要注意看看题目中有没有双引号,不管是单个词语还是几个词语甚至是句子,你就马上要找到双引号内词句所在的位置,然后思考回答。

  4、摆脱枷锁,个性表达

  近年来的现代文阅读考查更重视了综合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大多采用主观性的测试题,提倡书写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个性体验,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应用、评价能力等。

  对于日益增多的开放性试题,它注重的是学生解读的主体意识,完全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健康的,言之有理的大都给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如2011年江苏扬州卷散文《有一缕阳光叫感动》的第21题:这篇散文写了一对老人,同时也写了他们的邻居。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小区,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80~100字),这样的题目只要我们扣住一对老人的行为,再加以理解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分。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误认为开发性试题随便怎么答都可以得分,因为这道理很简单:不然就没有必要去设置题干了,只不过是它更尊重考生的`主观理解罢了。

  5、归纳重组,完整表述

  现代文阅读许多答案要对原文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性的词句自己加工处理,这是解答题目的一条原则。有些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或照抄原文,不符合 简要概括要求,或表达不清,语病较多,语言不流畅,自然影响了得分。

  我们在平时的散文阅读训练中应注重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全面提高我们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方法的积累,解题的规范性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确保准确答题。

  五、散文阅读技巧

  1、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增强韵律感等 (8)夸张:极力的表现

  答题步骤:明确修辞 修辞作用 结合句子 作者情感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3、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一般应从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答题模式:

  a.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b.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c.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概括主题;

  思路点拨: 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文章的议论、 抒情成分和暗示主题的词语入手。 从关键段落的大意入手,从重要的过渡句段入手分析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台阶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导语: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行走;无论是上、是下,你都得过。一个人一生不能只单单经历成功或失败,也不可能出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台阶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欢迎阅读参考。

  台阶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下面以《台阶》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一定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

  文眼很关键。

  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如《台阶》一文的文眼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次问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学生很多人会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要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结构上要前后照应。

  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台阶》的教学之中,我们教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教师应重点强调(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以后在写作在也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台阶》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其实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还要讲讲环境对人物心理的烘托。“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环境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学生很容易感知。由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

  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

  总之,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只有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