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贝多芬失聪的励志故事及名言

2023-02-19 08:48繁星中文网

贝多芬失聪的励志故事及名言

贝多芬耳朵失聪的故事

  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他耳聋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贝多芬耳朵失聪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贝多芬耳聋背后的故事1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丰子恺

  警世箴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一语识人

  贝多芬耳聋之后的故事2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勤劳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贝多芬失聪时的故事

  导语: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他耳聋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贝多芬失聪时的故事,欢迎借鉴!

  耳聋的痛苦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贝多芬晚年失聪的故事

  在贝多芬26岁那年,他经受着耳聋的打击,绝望无比的他,心中痛苦万分,想到今后就要告别有声的世界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贝多芬晚年失聪的故事吧!

  贝多芬失聪耳聋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你知道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吗?贝多芬的失聪为他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困扰吗?现在全方面为你解析贝多芬的充满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来看看这位音乐大师的人生际遇是如何吧!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这个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猜测纷纷。有的说他是少年时耳聋的,也有的说他是先天性耳聋,更有人说他是完全没有失聪,其实,贝多芬是在39岁时候就已经听力衰退了,在那一年他患了一场大病,他的关节位已经受到病魔的侵扰,这些因素最终摧毁了他的身体,也夺走了他的听力。

  所以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你明白了吗?虽然在39岁开始就已经渐渐听力衰退,但是在这之后的一二十年里,他的听力仍然存在,只不过是跟正常人有差别了,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器官,失聪后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比常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贝多芬以其独有的毅力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战胜了自己。现在网上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话题仍然是争斗不休,希望答案能为你解开疑惑,虽然贝多芬失聪的年份已经确定了,但是关于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中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对待先烈,认真看待他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贝多芬是一个世界级别的音乐家,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有过一段不堪的岁月,他的命运中有一个很大的伤痕,那就是贝多芬失聪了。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多么重要了,听力对于音乐家就好比是双腿对于田径运动员,就好比是画笔对于画家,失聪之后的音乐家肯定是备受打击的。那么,贝多芬失聪后有没有受到打击呢?他在失聪之后有没有继续和音乐在一起呢?

  在贝多芬失聪后,他也曾经有过一段崩溃的岁月,在那段时间,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见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聪的悲剧。但是贝多芬的低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最终还是从音乐当中获得了力量。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他并不愿意听任命运的安排,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命运。他开始反抗自己的命运。他利用骨传导的方式来聆听音乐,就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贝多芬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贝多芬在弹钢琴的时候,总是会在自己的嘴里面放上一块木头,木头和钢琴连接在一起,然后木头可以让贝多芬感知到音乐声。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贝多芬在失去双耳之后还是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相反他用他的坚持给我们后代人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他的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热爱。

  拓展:更多贝多芬的故事介绍

  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2、贝多芬怒斥歌德的故事

  1812 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3、贝多芬练琴的小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

  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他双耳失聪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带你去了解下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

  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