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抱朴守拙的名人名言

2022-08-04 19:50繁星中文网

抱朴守拙的名人名言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 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 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吧。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浅,所以沾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较少;一个饱经世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所以君子与其 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 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注解】 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涉世:经历世事。《晋书孔衍传》说: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 点染:此处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沾污之意。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练达:指对世事能圆滑通达。 朴鲁:朴实、粗鲁,此处指憨厚,老实。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疏狂:放荡不羁,不拘细节。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

  【评语】 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 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经验百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 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 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 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 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 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 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 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元日》原文及注解

  原文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注解

  莲花漏是宋代一种计时器,一年滴尽莲花漏,就是指一年过去了。

  柏叶耐寒,古人用它来泡酒,在元旦时饮用,以祝长寿,和饮屠苏酒意思差不多。椒花颂,就是节日饮酒前的祝辞。有的'酒同时浸泡了柏叶、椒花。总之,柏叶、椒花代表了古人春节时饮春酒的习俗,除了庆祝新年,还有驱除恶秽,以求延年益寿的意思。

  东君是日神,代表光和热,也预示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意思。

  作者介绍

  毛滂,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入仕,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官郢州长寿尉。哲宗元祐中,为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1097年),知武康县。徽宗崇宁初,召为删定官(《苏轼诗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1114年),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1124年)尚存世。事见《东堂集》有关诗文。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及《东堂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东堂集》十卷,其中诗四卷。毛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问说》文言文及注解

  《问说》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文言文及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注释

  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辅:辅助。好:喜好

  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

  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

  审:详细。

  是己而非人: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认为……对 非:以……为非。

  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臆度(yì 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专在:专门存在于某人。

  唯,只。

  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

  君子之学必好问 必:必须 好:喜欢,喜爱。

  而或:但却。

  不肖:不成器的人。

  是故:因此。

  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

  贤:道德才能高。

  破:破解。

  理:真理。

  知:了解,明白。

  强:勉强。

  不屑:不重视,轻视。

  问说:关于勤问的论说。

  几:几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忌:嫉妒。

  或:有时。

  妄:胡乱地。

  得:某一方面的见解。

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原文赏析及注解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方勺《泊宅编》)

  词解

  1.许昌士人张孝基,取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

  ●不肖:不成才

  ●斥:指责,斥责

  ●逐:赶

  ●且:将要,快要

  2.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

  ●付:交付,托付

  ●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

  ●恻然:同情的样子

  3.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 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

  ●灌:灌溉

  ●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

  ●稍:渐渐

  4.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怪:对…感到奇怪

  ●出:超过 望:希望,盼望

  ●况:何况

  ●甚:更,更加

  ●幸:幸运

  5.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使:让

  ●颇:很 驯谨:顺从而谨慎

  ●徐:慢慢地

  ●故态:旧的坏习惯

  ●故:旧的,原来的

  6.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遂:于是,就

  ●以:把

  ●所:用来......的

  ●委:委托

  ●归:归还

  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才,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自食其力了,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参考译文

  许昌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名字叫张孝基,同乡土的一个有钱人见张孝基为人正直诚实,就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于是张孝基就和富人的女儿结婚了。

  那个富人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品行不端,经常,还时常出入城里的酒楼和妓院,挥霍家里的`钱财,败坏家里的名声。富人用尽了办法,还是不能使儿子悔改,后来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富人后来得了重病,张孝基和妻子尽心照料他,给他请医生买药熬药,可就是不见好转。有一天,富人把张孝基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这人命苦,虽然有万贯家财,可是我儿子不争气,我不得不另找一个财产继承人。我暗中观察你很多年,觉得你人品不错,就决定把这个家托付给你。我怕是活不了几天了,今天我就把家里的事交待一下,死也就安心了。

  于是,他让管家拿出账本和家里的金钱财宝,一样一样讲给张孝基听。张孝基一一记下,还答应一定帮他管好家里的事。过了些日子,富人真的死了。张孝基遵照老人的嘱咐,把家里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很多年以后,张孝基去城里办事,看见一个乞丐正跪在马路边要饭,仔细一看,原来是富人的儿子。于是就走上前问:你能浇灌菜园吗?

  富人的儿子回答:如果浇灌菜园能让我吃饱的话,我愿意。

  于是张孝基就把他带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让菜农教他灌溉菜园子。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学,不久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正在一点一点变好,想给他一些新的工作,就问他:你能管理仓库吗?

  富人的儿子说:能够浇灌菜园子,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如果能管理仓库,我是多么幸运呀!

  此后,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管理仓库,半年时间里从没出过任何差错。于是张孝基就教他管家里的账目,富人的儿子不久也学会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已经能够独立管理家里的一切事物了。

  有一天,张孝基对富人的儿子说:你父亲临死的时候,托付我帮他管理家里的田产、财物,现在你回来了,也学会独立做事了,我想我该把这个家还给你了。

  富人的儿子接管了家里的事以后,勤俭持家,还经常帮助村里的穷人,成为乡里的一个好人。

  感想

  张孝基对不成材的妻子的兄弟如此相信,说明他是一个宽容的,有博大的胸怀,相信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