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关于以德报怨的名言

2022-04-29 08:23繁星中文网

关于以德报怨的名言

以德报怨是否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哲理

  “以德报怨”这种思想蕴含着什么?“以直报怨”又是怎么回事?难道存在某种度去判断“以德报怨”符不符合时代精神?

  “以德报怨”可以理解为不要认为对方是罪犯,就像罪犯那样对待他。老子的“德”与孔子的“德”不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它们存在必然的联系,区别在于层次上。孔子说的“德”,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优秀品德的“德”,而老子所说的“德”则是大道在世间万物中的体现,是道与物联系的纽带。对比之下,孔子说的“德”与我们实际生活能够很好地联系上,但老子的“德”似乎比抽象中的道德还要抽象,原因在于我们对老子的思想还没有读透。一旦弄懂和掌握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世间万物似乎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下。

  孔子“以直报怨”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也许更能让人接受。因为它既符合人情事理也有理性精神,同时也合乎现代法治精神的道德要求。“以德报怨”那样迂腐和不切实际。例如我们想象一下大同社会,人人都像君子一样拥有相当高的素质,人人都心情舒畅地生活时,心中没有愤懑,便不需要“以德报怨”,即使存在抱怨,“以德报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人们常说,既然能够化解烦恼痛苦,就不需要树立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来禁锢人性从而逼迫进入这个圈子,加上“以德报怨”首先要做到忍辱。忍辱,也要量力而为,如果这件事情你可以包容,那当然可以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件事超出了你的包容力,你却要勉强自己去忍辱,内心就会积聚一股怨气,那就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比如一滴墨水进入一杯净水中,净水马上就会变成黑色;但如果一滴墨水进入一池净水中,恐怕影响不大;哪怕一吨的墨汁流进大海中,海水的颜色也会很快恢复如故。

  如果你没有读过老子,而是一味地读孔子,你永远理解不了“以德报怨”这种思想的真正含义,同时,你会用孔子的“以直报怨”来证明你的观点——以德报怨不符合时代精神。

  然而,一定会有人肯定“以德报怨”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老子的“以德报怨”并不排斥孔子的“以直报怨”,而是在“以直报怨”的基础上,社会上不把人分为英雄,君子,小人,罪犯等不同的种类,用正当的手段惩罚罪犯,而这种正当的手段就是用善心和慈悲感化。由此看来,“以德报怨”并非大多数人能够遵行。事实上,在道德范围内,又出于自然这种特定条件下,“以德报怨”不是不可以,其中所蕴含的以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不计前嫌地以恩惠去回报他人,或许还会想人们昭示一种向上的,与人为善的道德取向,这对于化解人际矛盾,和谐人际关系,也不无积极意义。

  “以德报怨”,究竟符不符合时代精神?答案概括为两点:第一,个人修德的程度有多高。在他人对我们侮辱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更要注重个人修德的时刻。以我们崇高的道德去感化物质的外国人,还有无耻的卖国贼。让他们感到对不起我们,感到丢脸,而对我们的修养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目的。第二,具体的环境运用恰当的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面对罪魁祸首的藏族分子,我们如何  “以德报怨”呢?难道在此时就施行“以德报怨”,无知的藏族分子要等到何年才被我们感化,而我们应该用法律制裁他们。将他们的罪行露出来,给予西藏无知的西方人了解事实的机会达到“以德报怨”。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界限的度,我们只有认识了这个度,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论文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他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1960年1月参军。1960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事故不幸殉职。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

以德报怨的马蜂日记

  早晨爸爸和儿子一起吃早餐,这时飞来一只马蜂落在了儿子的早餐上,儿子拿起扇子就要打它,爸爸赶紧摆着手说:“不要打,不要打,不要伤害它。”说完爸爸就拿起儿子的早餐,边走边回头对儿子说:“不要伤害它,我们把它给放了吧!”说着就来到了窗户边,打开窗户挥挥手说道:”飞吧、飞吧,快快回家去吧!”可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马蜂又飞回来,落在了爸爸的头上,还狠狠地蛰了他一下,“哎呀!哎呀!好疼啊”!儿子瞪大了双眼看着爸爸。

  没过几天父子俩又在一次吃饭的时候,马蜂又落在了爸爸的食物上,儿子说:“爸爸,我们给它放了吧,别伤害它.”爸爸恼怒地说:”不放,我的头还疼着呢!”话没说完拿起扇子就对着马蜂打了起来.

  唉!可怜的马蜂呀,谁要你不知好歹呢!

以德报怨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成语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典故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故事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