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云阳其他标语汇集5篇
重庆云阳“杜鹃亭”与杜甫散文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这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在云安县(今云阳县)写下的诗篇。杜甫飘零一世,其间旅居云安县一年,赋诗四十五首。后人为纪念他,特地在县境的“张飞庙”内修建了一座杜鹃亭。此亭背倚凤凰山麓,俯视浩荡长江。周围小溪如弦,古木如盖;四时鸟雀啼啭,野花吐艳。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江面雾气升腾,笼罩于茫茫大雾中的杜鹃亭,若隐若现,恰似仙山琼阁,海市蜃楼。置身其间,更给游人增添了不少情趣。
唐代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夏天,目睹乱世风云、饱受兵戈之苦的杜甫,决计迁出繁华的益州(今成都),告老他乡。他走蜀道,入川江,顺水东下,来到了云阳县境。“今忽暮春至,值我病经年。”不幸的是由于一路颠沛,来到云阳不久即已一病不起。欲行不能,只好留寓于云江楼水阁(今云阳县境,旧址已毁)。于是,东迁的意愿也就只好暂且搁置。腊月初一,贫病而又不得志的杜甫,吟出了“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的诗句,其凄凉愁苦、病魔缠身之状,溢于字里行间。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发也脱落了,衣也变宽了,病得连站也站不起来的杜甫,却也自有他的知音。当时,这个县的县令郑十八,名贲,久慕其名,一日,特携酒前来宴请。而杜甫也早知其为官廉正,才华出众,且不满于朝廷。因此,两人一见如故,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数杯资好事,异味烦县尹”(赠郑十八诗)。从此以后,他们便常常在一起借酒浇愁,评古论今,互赠诗文,直抒襟怀。
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情上常常是与人民息息相通的。在云阳的日子里,他以压抑的`心情,沉痛的笔调,为人民作病中吟:“负盐出并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诗人如泣如诉地记录了当地劳苦大众穷困难熬的境遇;“玄甲聚不散,兵久食恐贫”,诗人也悲愤交加地描绘了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情景。与此同时,爱憎分明的杜甫还对为非作歹的达官显贵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讴歌了“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的人民斗争。此一历史事实,史书上未有记载,诗人以诗补史,也可谓他在云阳的一大功绩。
由于杜甫与劳苦大众命运与共,因而,当地人民始终对他寄予深切的怀念。早在明代以前,就建有“杜鹃亭”。此亭以杜甫在云阳赋《杜鹃》诗而命名。“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这是四川各地有无杜鹃的首次文字记载。明人曹学佺曾题诗《杜鹃亭》:“春林血泪染山青,羁客中宵忍泪听,何处蜀山不啼遍,云安偏有杜鹃亭。”此诗现存亭内,寄托了人们对杜甫的缅怀之情。“杜鹃亭”曾几度兴毁,现在的杜鹃亭系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建成。重建后,设史诗堂,立杜工部牌位以供祭祀。
杜鹃亭矗立于长江南岸的巨岩上,两楼一底,高十六米,上下两层各由二十四根朱红圆柱支撑。上层匾额上写着唐人“江上数峰青”的诗句;楼下木匾是清人戴锡麟所题“理学诗史”四字。“诗史”是对杜甫诗文的称誉。此亭占地一百四十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红窗绿瓦,画栋刻栏,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下层的史诗堂,陈列着杜甫画像及他居住云阳的部分诗作。珍贵的书画,为我们研究杜甫和祖国灿烂的文化提供了罕见的资料。
杜甫《杜鹃》
《杜鹃》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
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
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江亭》
《江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亭》赏析:
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写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杜甫《江亭》诗歌鉴赏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表面上,“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与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却从中体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焦灼心理。
“ 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仿佛是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飘浮,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因此仇兆鳌主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与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 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诗人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示出诗人的真实心理。
“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 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因此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其中也不全是个人遭遇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杜甫作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在这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诗人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 坦腹江亭”,但始终未忘记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可见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