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短暂的感慨名言
关于青春易逝的名言
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见唐杜牧《送友人》。这两句大意是:青春是挽留不住的,白发到时候就长出来了。此二句主要抒写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青春对于每个人也是如此,谁想把青春留住,永不衰老,都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诗句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可用以劝人慰己,不要因青春已过,双鬓花白而伤心。
唐代诗人 杜牧 《送友人》
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唐朝诗人 李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见战国屈原《离骚》。惟:思。美人:代指楚王。迟暮:指年老。这两句大意是:想到那草木的飘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将逐渐老去。这两句表现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时光易逝,人生无几,因此深恐楚王不能趁壮盛之年有所作为,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业。可供引用抒发对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也可用于表达不愿默默无闻地蹉跎岁月,而愿趁年富力强干出一番事业的迫切心情,有时也单用“美人迟暮”感叹流光易逝,盛年难再。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离骚》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
唐鲍溶《始见二毛》。川:河流。这两句大意是:千条江河奔赴大海,返潮涨水容易,一片树叶被秋风吹落之后,要回归树枝却是万难。此条通过对海水能返潮与秋叶难回枝两种自然现象的.联想,写出岁月如流、人不再少的无情现实,表现诗人对于年华易逝的感叹。两句“百川赴海”对“一叶报秋”,“返潮易”对“归树难”,对仗工稳,然而两句的主观指向迥异,通过一“易”一“难”形成鲜明对比。诗文长于形象思维,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浓郁的诗味。
唐代诗人 鲍溶 《始见二毛》
鬓底青春留不住,功名薄似凤前絮。
宋毛滂《渔家傲》[鬓底青春]。鬓:鬓角,耳朵前边长头发的部位,中年以后,白发从这里始生,故称“鬓底青春留不住”。这两句大意是:白发最早从鬓角显示出来,青春挽留不住;平生功名是如此单薄.轻飘得有如风中柳絮。这两句抒写人生感慨.前一句写青春易逝.后一句写功名难取。抒写青春易逝的感慨.从鬓底的白发说起;抒写宦海浮沉的无定,以“风前絮”为喻,这就把抽象的感慨形象化了,比喻也很恰当。
北宋词人 毛滂 《渔家傲》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见唐李贺《嘲少年》。韶毕:美好的年华。镇长在:长久存在。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说美好的年华长久存在,头发花白,面皮发皱的日子正在等着你呢。此句阐述韶华不能久驻,暮年转瞬即逝的道理。诗句采用比拟的手法,一个“镇长在”,一个“专相待”,使抽象的说理的诗句充满了情趣,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形象的表达中,又充满着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揭示出人世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立意新颖,促人感悟。
唐朝诗人 李贺 《嘲少年》
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见明于谦《静夜思》。倏(Shū抒)忽:极快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春秋交替不相等待,忽然之闻美貌红颜就变成满头白发。这是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春花春风,秋月秋霜,相接相续,永无止歇,倏忽之间,韶华退尽,鬓染秋霜,其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与自然法则,给人以理性的启迪。“朱颜”、“白头”写象,形象生动、鲜明;“春风”、“秋月”写境,提供给读者一个接连不断的时间背景。境与象的结合形成诗句韵味极深的意境,于说理之外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代明臣 于谦 《静夜思》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摧。唐代文学家 韩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这几句大意是:流逝的时光容易把人的年华抛在后面,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三句写时间的流逝。“流光”句是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显得过于抽象,似在给人讲哲理,因而词人便以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写出季节的推移。樱桃是一点点变红,芭蕉是一点点转绿,而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渐红、转绿中消失,可谓别有情致。以此三句来形容晚春景致,感叹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隐士 蒋捷 《一剪梅》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教声]。流景:指时光的流逝,如言“流年”。这几句大意是:送春归去,春已归去,不知什么时候还会回来?傍晚时分临镜自照,感伤;流年如水,朱颜早凋。往事成空,后期无定,想也无益,记也徒劳,更觉得悲愁难消。这是伤春嗟老之作。春天归去明年还会再来,这是自然规律,无须寻问。而诗人偏问“几时回”,其中包含有许多低徊留恋在内,只有临老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心境。问“春去几时回”者,表面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是问自己生命中一去不返的青春时代。接着词人由时光之易逝,想到人事之无凭,流光堪悲,凡事更堪悲,不禁惘怅满怀,悲愁难消了。
北宋词人 张先 《天仙子》
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明于谦《昔有(莫恼翁)曲,于因效之,改为(翁莫恼),聊以调笑云耳》。安得:哪里能够。这几句大意是:花不常开,月不常圆,世间万物盛衰有期,人生哪里能够常是少年时代!作者原意是叹息时光早逝,功业不就,也说出万物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可用以劝学或说明新陈代谢、事物转化的哲理。
明代明臣 于谦 《昔有(莫恼翁)曲,于因效之,改为(翁莫恼),聊以调笑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