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关于此身此地此时的名言

2023-09-17 19:34繁星中文网

关于此身此地此时的名言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阅读答案

  ①朱光 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件事如此,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 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5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4.“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或:每一个人不论何时何时地都要读书)。(2分)

  15.运用了道 理论证(或“引证”)的方法(1分),有力地证明了“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或“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1分),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1分)。

赵畅《“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阅读答案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5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1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参考答案:

  13.“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或:每一个人不论何时何时地都要读书)。

  14.①引出论题或论点;②作(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结构上领起下文。

  15.示例一:首先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然后从道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证明观点。

  示例二:首先从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接着从道理上论证;引用古人的话“马上、枕上、厕上”证明观点,最后举例论证:用谢晋勤奋读书的例子证明观点,最后举阿根廷出版“会生气”的`书(或“不能等的书”)的例子证明观点。

  16.运用了道理论证(或“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或“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17.示例:这两个词语强调了伦敦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读书的热情像往常一样高,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必等到环境宽松时的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从“雾都”到“霾都”》阅读答案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有一座城市以雾而著称,就是“雾都”重庆。

  ②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不过气象部门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灰霾天气倒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而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 “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

  ④据气象部分研究人员所说,重庆由于二战时期的军工开发和以后的军工建设, 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降低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郑州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乌鲁木齐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达到饱和程度,出现的肯定是霾。

  ⑤霾会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5年迅速蹿红。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

  ⑥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的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选自《读者》2014年第3期,有改动)

  1.从文中看,“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两点)(4分)

  答:

  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3.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霾会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5年迅速蹿红。

  (1)“主要”一词能否删去?结合句子内容说明理由。(2分)

  答:

  (2)“蹿红”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

  4.作者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一是相对湿度的区别,二是构成成分的区别,三是能见度的区别,四是对人的危害性的区别,五是成因的区别。

  2.答: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雾与云的关系;作比较,把雾与云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者的区别。

  3.(1)答:不能删去。“主要”一方面说明颗粒物在霾降低空气能见度的作用中位置突出,另一方面说明在霾降低空气能见度的过程中,除颗粒物的消光作用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此为主,其他为次。“主要”一词使说明更准确。(2)答:指迅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焦点。

  4. 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看法,是不容乐观的。理由是:无论从文中还是现实来看,很多城市都已出现严重的灰霾,经济发展与治理灰霾的关系也难以处理好,而且,目前治理灰霾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示例 2: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乐观的。从文本看,目前人们对灰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灰霾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只要下定决心,从现在做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治理灰霾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此术之接物之道》阅读答案

  此术之接物之道

  人主仁①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②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③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内贞④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⑤也;人主法而境内轨⑥矣,故其士民莫弗辅⑦也。举贤则民化善,使能则官职治,英俊⑧在位则主尊,羽翼胜任则民显⑨;操德而固则威立,教顺⑩而必则令行;周听⑾则不蔽,稽验则不惶;明好恶则民心化,密事端则人主神⑿。术者,接物之队⒀。凡权重者⒁必谨于事,令行者⒂必谨于言,则过败鲜矣。

  (选自西汉.贾谊《新书》卷八《道术》)

  【注释】

  ①仁:仁爱,即博爱众人。②义:思想行为正当。③肃:恭敬肃穆。④贞:正,高尚。⑤戴:拥护,爱戴。⑥法:正确执法。轨:遵纪守法。⑦辅:辅助。⑧英俊:才智杰出的人才。⑨羽翼:臣属。显:显扬。⑩顺:事物的病理。⑾周听:广泛地听取各地不同的意见。⑿密:周到。端:详审。神:异乎寻常,出类拔萃。⒀队(sui):道。⒁权重者:权势较重的人。⒂令行者:发号施令的人。

  【译文】

  统治者实行仁政的话四境之内就和平安定,所以他的臣民没有不亲近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的话那么境内就会治理得很好,所以他的臣民没有不顺从他的;统治者遵守礼节那么境内的风气就严肃而恭敬,所以他的百姓没有不敬仰他的;统治者守信用则境内的风气就会纯正,所以百姓没有不守信用的;统治者公平正义那么境内的百姓就会信服,所以他的百姓就没有不爱戴他的;统治者办事遵守法度,所以他的百姓就不会出现叛乱的现象。推举有德行的人百姓就会得到感化而变得善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官场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才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君主就会得到敬重,辅佐的人能够胜任那么百姓就会显达,遵守操守德行那么威信就得以树立,教化保证能够推行那么法令就会通行,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就不会被蒙蔽,做好考察验证国君遇事就不会惶恐,明白好的和坏的就回使民心感化,清楚事情的原因则人主伸明。上面所说的种种办法,是国君接触外物所必须采用的方法。所有掌握大全的人做事一定要谨慎,所有发号施令的人一定要说话谨慎,只有这样过错失败才会很少呀。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故其士民莫弗顺也

  (2)稽验则不惶

  (3)稽验则不惶

  (4)则过败鲜矣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贤则民化善,使能则官职治.

  (2)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

  (3)术者,接物之队。

  (4)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

  3.请写出高中诗文中与贾谊有关的句子。

  4.贾谊是位有雄心大志、助君制天才之才,在此文中,话题是道术,其关注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顺从    (2)调查,考查    (3)惊慌    (4)少

  2.(1)推举有德行的人百姓就会得到感化而变得善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官场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2)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就不会被蒙蔽,做好考察验证国君遇事就不会惶恐。

  (3)上面所说的种种办法,是国君接触外物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4)所有掌握大全的人做事一定要谨慎,所有发号施令的人一定要说话谨慎。

  3.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王勃《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4.虽然指的是治国的方法,然而句句上有国君下有百姓,语气急切真诚,体现贾谊一片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