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爸爸的花椒糖的名人名言

2023-05-30 03:22繁星中文网

爸爸的花椒糖的名人名言

《爸爸的花椒糖》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林海音的一本书名叫《爸爸的花椒糖》故事中形象的描写了林海音儿时与爸爸发生的趣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林海英儿时将花椒盐误以为成花椒糖,从而上演了一番动人情趣的故事。

  儿时的.林海英顽皮可爱,属家里的开心果,打小聪明好学,写出的这本《爸爸的花椒糖》更是惹人喜爱,受众大读者的欢迎!

  林海音花椒盐当成花椒糖炒了一盘花生米,当全家人都期待着花生米上架时……。惊呆了,这是什么味道啊?简直五味杂陈!使得大家哭笑不得,心里觉得女儿第一次下厨很欣慰,又想到这五味杂陈的味道,心里不禁自相矛盾!有一次,有人打来电话,海音去接,彬彬有礼的与陌生人讲话,海音爸爸看见了,心里不甚欢喜,我的女儿真棒!不论对谁都这么有礼貌!定会人见人爱的!

  他的爸爸百感交集,为自己的女儿彬彬有礼感到自豪,为自己女儿的厨艺而感到懊恼!海音爸爸顿时脑子里一片混沌!

  有一天,海音对爸爸说:“爸爸,对不起让您操心了,我觉得我应该好好改改自己,让自己做事情做的更完美!您说呢?”海音爸爸听了高兴的不得了急忙拉住海音的手,说:“孩子,你有这个想法我非常赞成,你爸爸以后就看你了!”

  故事大体就是这样,这里面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宝典,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希望大家有空也一起来读读林海音写的这本书!定会让你们受益终生!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是: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完美无缺,免得让家人担心,为人处事一定要彬彬有礼,打理事情要井井有条!

爸爸的花椒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爸爸的花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爸爸的花椒糖》的作者是林海音,一提到她,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快乐”这个词吧?因为,她无论干些什么,总能给自己一些快乐,就连所有出自她笔下的散文、书籍所描写的人和事、物……等全都是美妙的,读完之后,心情也是愉悦的。

  她的书大多数都是描写北平(北京)的,因为她是中国台湾人,出生于日本大阪,5岁的时候跟随母亲来到了北平,北平对于她来说充满了童年的的回忆。这本书里面是一个又一个她的童年往事,而爸爸的花椒糖也是其中之一,里面说: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饱含亲情、别致、充满了欢乐和童趣,就像她一样。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由童年和童心为主题,每一篇故事都露出了她的童年天真,爸爸的花椒糖也是其中之一,是这样讲的:这天,妈妈正在制作花椒盐,这时候电话响了是妈妈的朋友打来的,二妹催了妈妈两次让她去看看花椒盐,妈妈很高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舍不得放下电话。这时,爸爸从书房走进了厨房,妈妈终于可以好好的打完这个电话了。当电话打完时爸爸的花椒盐也做好了。晚上吃饭时多了一盘油炸花生米,这盘花生米是用花椒盐拌的,爸爸尝了一个,咂咂嘴,又吃了一个,抿抿嘴,发出了一声“咦”,又吃了一个说道:“谁往里面放糖了?”二妹说道:“爸,是您放的'吧?”这下全桌人都呆住了,爸爸疑惑的问道:“矮罐子里不是盐吗?”“盐”妈妈惊奇地说道,这下可好花椒盐变成花椒糖喽!

  记得之前,妈妈有事外出,忽然想起锅里煮的番茄牛肉汤还没放盐,便打电话回来让爸爸放盐,爸爸往锅里放一点尝一尝,还拿了笔和纸进了厨房。晚上,吃饭的时候爸爸告诉大家,今天把糖当盐放了,妈妈的脸色又变得难看了,爸爸说:“番茄本来是酸的,放些糖再放点盐就正好了,我还把罐子贴上了标签,下次就不会错了。”不过妈妈之前顺手就拿从来没拿错过,现在反而还要再看看是否拿错了,弄得更加心烦意乱,结果她觉得标签没用就给撕了。这些事儿只是上集其中的一件,但是它们都是写她小时候的趣事都很好玩,下集就是写她再大一点的时候了,那时候她印象中的北平就更加深刻了,所以下集的主题就是:《北平漫笔》。

  这些散文每一篇都栩栩如生、明朗、快乐,就连编辑都觉得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作家,因为她开朗、快乐,所以她写的的散文也是妙趣连篇,让人读后身心愉悦。因此你读完她写的散文,也会觉得非常开心、受益匪浅!不信?就读读看吧!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

  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

  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

  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鱼翅与花椒》,像极了一盘花生米,简单,平常,越嚼越香。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2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3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 配音 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 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4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5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散文

  花椒是极普通的农村妇女。

  花椒年轻的时候有几分姿色,有几分倩影。由于她父母去世的早,生活中缺少了娘的精神爹的胆气,在成长过程中,也就渐渐形成了内向、孤僻、高傲的性格。女大当嫁时,高不攀,低不就,耽耽误误,三十岁在农村成了老姑娘,才匆匆忙忙与一个二婚的工厂工人结了婚。在新婚之夜,一串冰凉的泪珠滚落玉洁的脸容,就坚定了她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板凳抱着走”的心。唉,命运不济,注定要跟这个男人过,就终生对这个男人好。

  花椒的人缘不好。在娘家时,她跟着哥嫂过,一二十岁的大姑娘了,下地干活回来,见嫂子做的饭精稀,就撅起了嘴。她拿着碗到锅台边,掂起勺子乘饭,把勺子提得老高,乘一勺呼噜噜倒进锅里,乘一勺呼噜噜倒进锅里。嫂子看见了,不愿意,姑嫂二人就大吵了起来。哥见了,把嫂子按在地上,捶了一顿儿。然后,哥拉着泪人样儿的妹在一边哄了半天,仍是哭,没法儿,哥心疼妹,到街面上给妹买了碗肉丝面吃了,妹才高兴了起来。从此,姑嫂就结下了怨。

  花椒男人的父母,就男人一个儿子,本想跟着儿子安享晚年的。可花椒一结婚,就闹着分家。父母心疼儿子,虽然心里难受,但面上带着笑容分了家。男人过生日那天,花椒给男人下了碗长寿面,要男人吃,男人吃不下,给母亲端了去。花椒不乐意,就又发生了家庭战争。结果,男人的父母也不再给花椒来往。

  一天,花椒的娘家哥上了门儿,给花椒说,你侄女要到北京去打工,手头的钱不够给孩子送盘缠,想来借二百元钱,年底卖了猪还上。花椒吱吱唔唔说,家里没钱。正说着,花椒的男人下班回来了。他高兴得与大舅哥说话,从他不好意思的话里,他知道了大舅哥是来借钱。

  哥咱有钱,你要多?

  二百就行。年底卖了猪就还你。

  哥,还啥还。是你把花椒供养大的,俺这辈子都报答不完您的恩。

  说着话,花椒的男人给大舅哥取了五百元钱。大舅哥红着脸,接了二百元钱,临走也没再看花椒一眼,只留下一句话,年底还钱,头也没回就走了。从那以后,花椒的哥,十多年没有再来上花椒的门儿。

  花椒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也不好。平常,邻居去向她借东西,她是一个布衫片也借不出。邻居家的鸡和狗跑到了她的院子里,她就气得眼瞪着,撵着打着,嘴里还有一长串脏话向外抛着,弄得鸡飞狗上墙。

  虽然,花椒的人缘不好,可在人群中的评价还算不错。

  花椒向来不到人群中说是非。看见人,她总是绕着走。有人给她打招呼,她也不搭理,听见只当没听见。没事儿做的时候,她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屋里洗涮洗涮这个,整理整理那个,把院子和屋里弄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把院子和屋里的家舍摆弄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花椒的'男人和孩子平常虽然穿的衣服不咋的,可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角是角,棱是棱。就连男人和孩子的头发,也是她亲自整理,无论是在屋里,还是在外边,总是摆弄得明晃晃,一丝不乱。

  男人的胡子,她是不让长出来的。晚上,男人给她弄那事儿,下巴碰到了她的脸上,梢有些挂脸,她就叫,哼——,扎!没办法,起来修理好胡子再说吧。

  男人的脚和孩子的脚,她从来是不叫有味的。晚上上床前,她会把水亲自端到床前,她会亲自给男人和孩子洗脚。打了肥皂洗过后,她还要嗅一下,如果有味,她会继续洗。这个时候,男人只好幸福地微笑着摇摇头,没办法,谁叫自己摊上这样一个媳妇和孩子的娘呢,任她摆布。

  花椒的男人不在家的时候,花椒做饭是不会沾荤的,十天半月男人在工厂里上班不回家,她也是这样。除非,孩子在学校拿回了好的成绩单,她才高高兴兴地到村子里卖豆腐的摊点,割上斤把子豆腐,回来奖赏奖赏孩子。只有男人回家的时候,她才到街面上去,买些猪肉什么的好菜,回来做一盆精美的烩菜,一家人坐在一起,乐呵呵地吃上一顿儿。平时,做饭剩下的饭菜,她是不会让男人和孩子去吃的,她也从来不舍得倒掉,就是半碗糁汤儿,她也要热巴热巴自己喝了。

  地里的活儿,家里的事儿,不是花椒一个人实在干不了的时候,她是从来不让男人和孩子沾手的。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炎暑寒冰,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想着,在干着。

  寒来暑往,日月光景一天天的过着。花椒家的土瓦房变成了小洋楼,过去屋里没有的沙发、茶几、洗衣机、电冰箱、大彩电,都一一的有了。孩子也考上了国家的名牌大学,她没有咋费事儿,就把一沓子崭新的钱塞给了男人,让男人把孩子顺顺当当送进了大学。

  花椒没有想到的是,她还不到五十岁呀,身体就突然垮了,住进了省城的大医院。她更没想到的是,她男人的父母,她娘家的哥嫂,她的左邻右舍,都赶来省城医院看望她了,都还拿来了精美的探望礼品。

  花椒望着男人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眼里挂满泪水的娘家哥嫂,望着满屋子里的左邻右舍,泪水突然模糊了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