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和名言

2022-12-13 20:00繁星中文网

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和名言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故事一:砸缸救人】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二: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写出《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故事三:勤学惜时】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故事四: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书房外,是司马光和姐姐的乐园。一个秋天的下午,司马光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马光独自在为难。

  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这样,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着,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但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

  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即使对皇帝权贵也不说自己违心的话,赞成就是赞成,反对就是反对。他对当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锐的意见,但王安石也一直赞许司马光是一位诚实无欺的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汇编)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发生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笔者翻阅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童年趣事之“司马光”砸缸

  童年趣事之“司马光”砸缸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惊讶,司马光不是古代的吗?穿越了?其实,这还得从五年前说起……

  有一天,我在姥姥家,看见缸里有一只金鱼,我便想:呀!金鱼咋在鱼缸里呀?!会不会被淹死呀,人都会被淹死,鱼应该也会吧!嗯,会的。如果我救出金鱼,那么别人一定会跨我是英雄的。

  我的目光转向地面,这儿瞅瞅,那儿望望,终于找到一块大石头。我不假思索的'把石头扔向大水缸,“扑通”一声,缸上留下了我的杰作——一个大窟窿,水也全部流光了。鱼在地上扑腾了几下,便一动不动了。

  这时听见动静的妈妈出来了,看见院里发大水了,火冒三丈,拿起了扫帚,我见势不妙,拔腿就跑,但终究跑不过大人,不一会儿就被妈妈逮着了,朝着屁股就是两下:“说!为什么把缸砸破?”“我……我想把鱼救出来。”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哈哈大笑。“你笑啥?”妈妈只顾着笑,也不回答。

  数月后,我仍然在苦思冥想,为啥司马光砸缸,被表扬了,而我却被批评了呢?终于,我按耐不住好奇心,就去问爸爸,爸爸听完后强忍住笑:“鱼儿是离不开水的。”

  “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件事还不禁会笑起来……

司马光的历史典故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司马光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

  司马光的历史典故篇一

  古时候,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孩子,很聪明。他长着乌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扑闪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公园里玩耍。那时,冬天悄然无声地走了,春天迈开步伐轻盈地走来……一走进公园,只见那小草探出了细小的脑袋,花儿们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在花丛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假山,底下安放着一口大水缸,而水缸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石头,显得很有景致。

  司马光的伙伴小东建议道:“我们玩捉迷藏吧,你们一起来找我?”大家都同意了。开始了,只见小东四下张望后,便大步流星地奔向假山。等到小东爬上了假山藏好身,司马光和伙伴们就开始分头寻找。司马光想:小东从来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总之他的捉迷藏可谓是强中之强。我得想个“诱敌之计”,才能引虎出山啊!于是,司马光便虚张声势地说:“小东你出来吧!我早已看见你了。”不料,一向胆小如鼠的小东听到司马光的声音,心里一惊,“啪”的一声掉进了大水缸里。“救命啊!救命啊!”小东在大水缸里拼命地挣扎,可还是无济于事。司马光听到声音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过去。大家一看这场面,吓呆了,有的坐在地板上哭泣,有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只有司马光面不改色,心想:如果回家找大人营救,肯定来不及。突然一块平凡的大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我可以砸缸呀!于是他拿起大石头投向缸,“啪”的一声缸碎了,水流了出来,小东也得救了。

  瞧,司马光多么聪明机灵呀!

  司马光的历史典故篇二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